- 瑶医医道纲纪(高等学校瑶医学专业教材)
- 李彤 庞军主编
- 5212字
- 2023-09-06 10:39:23
二、瑶医医道沿革
(一)自然存在时期(远古—1949)
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瑶族人民对医药的认识过程,是从以敬畏鬼神开始到医药鬼神共存,即巫医结合,进而到医药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即是由形成雏形信仰疗法、医巫结合到形成体系的经验医药及实践医药的逐步发展过程。几千年来,瑶医药的演变发展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只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瑶族先民长期居住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形成了封闭自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这种经济形式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条件较差,加上交通不便,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甚少,整个瑶族社会发展缓慢。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生活中还带有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色彩。
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能对本民族的文明发展进行如实记载,更不用说医药卫生了。人类生存不免患病,为了本民族的生存繁衍,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探索治疗伤病的方法。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中,瑶族先民逐步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掌握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经验的人,被人们称之为瑶医,所用的药物称为瑶药,并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口传方式代代相传,同时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医术,这就逐步形成了如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套医药理论,为本民族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瑶族有崇奉祖先的习惯。祖先崇拜是瑶族的原始宗教,这在瑶族的“过山榜”及各种传说、神话中都已有记载。瑶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即人死了,其灵魂不散,灵魂在阴间(活人在阳间)同样生活,坚信即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也能够主宰他们的一切。那些死于非命的人(如跌下山死、溺水死、难产死)及没有生育的妇女,死后的灵魂在“超度”之前不能与祖先共享儿孙供奉的供品,他们的灵魂只能到处游荡觅食,这些灵魂瑶族称之为游魂或野鬼,人若碰到这些游魂或野鬼,就会生病。即是说,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碰到鬼了,这就是瑶族先民鬼神疾病观的来源。人生病是因为碰到游魂或野鬼,那么疾病能否好转,也与游魂野鬼有关。正是这些拟人意识和超人意念,构成了原始社会的鬼神疾病观。当人们还不能驾御自身,而对疾病的认识还很肤浅时,那些有神论的患者,都归结于鬼神的捉弄。请巫师超度灵魂,经巫师的念咒、祈祷后,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精神状态好转,故抗病能力也会增强,虽是唯心,但不失为一种精神疗法,当然,瑶医神气道的出现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方面,瑶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发现,人患病后,有的请巫师施法,病不见好转,而有时还来不及送鬼,病却好了。另一方面,从生产过程中发现,有时误食某些动植物,可使疾病好转或被治愈,这一切不得不引起瑶族先民的疑惑和思考。对原始医药经验的了解和应用的先行者是巫师,他们是患者希望的寄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及接触患者的机会。巫师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又吸收了原始的医疗经验,如利用某些植物的根、茎、叶具有的消炎抗菌和止血止痛等作用,对患者给予治疗,使疗效大大提高。当时这些方法受到广大患者的广泛欢迎,从而使他们开始对用动植物药治疗疾病有了初步了解。任何先进事物的产生,总是先依附于旧的事物之上,借其势力而发展,最后才能脱颖而出,取而代之,这也是瑶医神气道发展的最初阶段。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界环境或病原体作用于机体,或由于机体本身某些部分老化使其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又是什么力量使疾病向坏的方面发展?这些问题促使人们的思维及视野向生活的深度及广度延伸。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发现,某些特殊的方法可使某些疾病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某些疾病用挑法后可好转,《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有:“高辛氏,有老妇,居正室,得耳疾,挑之,乃得物大如茧,妇人盛瓠中,复之以盘,俄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有关瑶族先民针挑治疗疾病的例子,至今瑶族人民仍广泛应用针挑治疗风湿痹痛、痧证、痔疮等多种疾病。另外,如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用某些植物的根、茎、叶外敷、外洗即可治愈。
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录了零陵香的产地,并记载了瑶族对灵香草的栽培技术及特殊炮制方法。说明在宋代,瑶族人民不但懂得采药、用药,而且已懂得种药。针挑及草药的出现,标志着瑶医药的形成。生活中看到被毒蛇咬伤可以致命,就懂得用蛇毒制造毒箭射猛兽。《密洛佗》中记载:“到山上去找来十二种草种,涂在箭头上,再拿去射鸡、猪、牛、马,如果这些都被射死后,才能射太阳。”用毒箭围猎可以事半功倍,进而将毒箭用于战争。瑶族在几百年抵抗统治阶级的围剿中,毒箭起到了积极作用,标志着瑶族人民积累了大量制毒、解毒的重要经验,瑶药得到了长足发展。
瑶族人民懂得用草药和手法技巧治疗疾病,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如瑶族人民“善识草药,取以疗人疾,辄效”(包汝辑《南中记闻》)和“忽遇药箭,急以刀剜去其肉,乃不死”(周去非《岭外代答》)等,瑶医药确是人类古医药之一。距今300多年前,瑶药有了进一步发展,“瑶族长期以来,依深山为居……以砂仁、芋、楠、漆、皮、藤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清代屠英《肇床府志》),他们在“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途行医”。近百年来,瑶医采用药物治病的医术不断提高,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治病,而且跨县过省行医卖药,仅金秀大瑶山“每年都有几十名草医,将十多万斤草药运往国内各大城市,一面行医,一面销售”(金宝生《可爱的大瑶山》)。
瑶医的诊疗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瑶族人民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体盈亏有如八卦之化生,并结合易理,朴素地阐述瑶医盈亏平衡的理论:乾为盈,坤为亏,盈亏平衡则身体强健而无病;盈亏失衡,如盈多亏少或盈少亏多,均可导致人体失调而患疾病。盈多亏少,需调补亏之不足,抑盈之有余,而盈少亏多,则需调补盈之少,而抑亏之余。疾病的转归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向好的方面转化,即病情减轻直至康复;二是向坏的方面发展,即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瑶医医道认为,人之所以发病,除了寒、热、风、气、虫、毒、伤等原因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的相互传导、演变,从而研究总结出了许多诊疗方法。
瑶医所治疗的病种,包括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和神经精神等科280余种病证,而且对某些病证的治疗效果显著,早已得到人们的公认。如《岭表纪蛮》中就有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的记载。近10多年来,金秀县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不下于100人,大多数均由民间瑶医生用草药治愈,其中只有少数几例因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而死亡,个别中毒严重者,被送往当地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而获痊愈。
据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医不乏人,药与医术享誉山内外”的著名瑶乡,在不到5万的瑶族人口中,就有瑶医247人,平均不到200人就有一名瑶医,其中有205人领取了个体行医执照,除两个联合诊所、32个家庭诊所外,其余均在县内外流动行医,在很多省、市、自治区都有瑶医的足迹,有的在一些县、市行医已达10多年之久,靠行医卖药为生。以覃氏瑶医为例,对痧证、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结核、各种胃病、痢疾、肠炎、痔疮、肩周炎、风湿病、妇科、儿科杂症,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并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历史上,瑶医药对预防医学也很有研究。瑶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如《开建县志》有“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及“有疫殁,则并焚其尸徒居焉”的记载。产后药浴是古今中外瑶族人民独有的医疗保健方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特别是盘瑶人民,由于频繁的迁徙,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妇女产后不待满月,便要参加生产劳动。为了除秽防病,加速产妇康复,他们研究总结并推广了“产后月子药浴”的经验,凡妇女产后第一天、第十五天及小儿满月时,都要请瑶医采药水煎洗浴一次,这样产妇产后数天即可参加劳动,对健康毫无影响。此法至今不仅在瑶族中广泛应用,而且在瑶族聚居地区内及周围的其他民族中也已逐步推广。此外,五月初五洗药浴、饮雄黄酒、吃药粑等,都具有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清代西方医药还未传入中华大地之前,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已被纳入民族医药之林。
(二)迅速发展时期(1949—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使少数民族文化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党和国家鼓励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非常重视包括瑶医药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使得瑶族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鼓励支持下,不少关心民族医药的人士投身于瑶医药调查、整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对一些值得推广应用的秘方、验方进行了部分病例的追踪调查,编著了《瑶医效方选编》,介绍了瑶医治疗110多个病证的效方,基本弄清了瑶族聚居区药物资源情况,翻译了多种瑶医常用药的瑶文名称,并按“以病统方”的方式收集药方,并组织临床验证,对瑶医民间治疗疾病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整理。数十篇瑶医药的论文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相继刊出,并有许多论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扩大了瑶医药的影响。瑶医在治疗妇科疾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在瑶药学研究方面,经过科研人员深入调查、整理、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他们翻译了1000多种瑶医常用药的瑶文名称,为了解瑶药资源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发现了瑶族民间药用植物31种,扩大了瑶药资源。《广西瑶药选编》收入瑶医常用药物980余种,基本弄清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药物资源情况;对瑶药药理等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多种瑶药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以确定其功能疗效,为提高临床疗效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如冬心崴、酿摸勉、山慈菇、穿破石、五指毛桃、苦菜公、石吊兰、麻骨风等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走血风、黄藤、金不换、麻骨风、绞股蓝等具有镇痛抗炎作用,矮地茶、罗汉果等具有止咳平喘作用,青蒿具有抗疟及退热作用。瑶药产品开发研制方面,利用瑶山特产瑶药研制出九金汤、红枫片、圣堂山风湿跌打药酒、止血消炎生肌散、蛇伤丸、白带丸、疳积散,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有关人员还对瑶药治疗风心病、妇女痛经进行了系统的疗效观察。
此外,金秀瑶族自治县制药厂推出了金秀甜茶和金秀绞股蓝茶等产品,其中绞股蓝茶素有“南方人参”的美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独具一格的瑶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为保障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繁荣昌盛时期(1985—至今)
1985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接着金秀瑶族自治县又相继成立了瑶医门诊部及瑶医研究所。1985年大庆市成立了第一家个体民族诊所,1998年成立了大庆德坤瑶医特色医院,1999年在大庆成立了黑龙江省德坤瑶医药研究所。2010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成立了瑶医药学院。瑶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及临床基地,有了专门的瑶医药中、高级科技人员,更多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开展生物化学、药理、临床等研究与开发。瑶医药的研究工作从经验医药学开始向实验医药学发展。现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百余项,表明传统的瑶族经验医学已步入实验医学的新阶段。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基本查清了包括“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瑶族传统常用药物的原植物。先后制作植物标本1000种,共2000余份,分别存于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和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此外,还开展了瑶药的研制工作,对临床疗效显著的药物,如红枫片、圣堂山风湿跌打药酒、止血消炎生肌散、蛇伤丸、白带丸、疳积散等,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并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工作扩大了瑶医药的影响,在医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广西瑶药材标准(第一卷)》,这表明传统的瑶医医道开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迎来了瑶医医道发展的新纪元。
由于种种原因,瑶医的发掘整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落后于其他民族医药的研究,但瑶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具特色的技法与奇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诚然,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瑶医药必须依靠自身特有的优势,加速自我完善与发展,要利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对拥有疗效的单方、验方尽快研制新药,增强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的竞争力。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增强对瑶医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的投入,加强对名老瑶医宝贵经验的总结和年轻瑶医师的培养和提高,在开办瑶医门诊的政策上给予倾斜,使其合法权利得到应有的保护;还要加强瑶医药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以保障瑶医临床用药的需要;要加速瑶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及推广应用,以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促进瑶医药向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