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李灿东 方朝义主编
- 2272字
- 2023-08-24 15:16:11
三、望形
望形是指通过观察患者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型特点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望形体。人体的形体与内脏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审察形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望形诊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这说明观察人的形体,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一)望形的原理及意义
皮、肉、脉、筋、骨是构成躯体身形的五种基本要素,称为“五体”。五体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身形动作和姿态。例如,肉盛而骨小为肥胖;肉削骨耸为消瘦;动作灵活,强劲有力多壮实;动作呆钝,迟缓无力多虚弱。五体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五体依赖五脏精气的充养,五脏精气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又可通过五体反映于外。例如,心主血脉,面色荣润是心气充盛,气血调和的表现;面色枯槁则属心血不足。肺主皮毛,皮肤荣润光泽是肺气充沛,营卫充盛的表现;皮肤干枯,腠理疏松,则属肺气亏虚,营卫不足。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坚实是脾胃之气旺盛,气血充足的表现;肌肉消瘦、无力,则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肝主筋,筋健运动灵活有力,是肝血充盛,血能荣筋的表现;筋弱关节屈伸不利,则属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肾主骨,骨骼健壮是肾气充盛,髓能养骨的表现;骨骼细弱,或有畸形,则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难经·十四难》中有五损之说,其云:“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这体现了五体在疾病过程中由轻到重的病理变化,一般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因此,观察患者形体强弱、胖瘦等特点,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体质特征等,从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二)望形的内容
1.形体强弱 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神的盛衰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
(1)体强 体强是指身体强壮,表现为骨骼健壮,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等,为形气有余,说明气血旺盛,脏腑坚实,抗病力强。体强之人,一般不易患病,若患病后恢复能力亦强,预后往往较好。
(2)体弱 体弱是指身体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枯,筋弱无力等,为形气不足,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脏腑脆弱,抗病力弱。体弱之人易于患病,患病后恢复能力亦弱,预后往往较差。
2.形体胖瘦 正常人胖瘦适中,各部组织匀称,可因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而使形体微胖或偏瘦,属正常,但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1)肥胖 其体形特征是“肉盛于骨”,脂肪偏多,多集中于肩颈、背部、腹部等,表现为头圆、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等。若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气虚。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肥胖之人由于形盛气虚,常多痰湿积聚,即所谓“肥人多痰湿”。
(2)消瘦 其特征是肌肉消瘦,严重者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称为形脱。形瘦之人常表现为头颈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腹部瘦瘪,体形瘦长。若形瘦食多,为中焦火炽;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等所致;若消瘦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为阴虚内热;若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危重。形瘦之人,多气火有余,阴虚居多,即所谓“瘦人多虚火”。
观察形体胖瘦时,应注意与精神状态、食欲食量等结合,尤其注重将形与气两者综合起来加以判断。《四诊抉微》云:“凡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此即是说精气充于形体之中,形体胖而精气不足,少气乏力者,抗病力弱,故主夭;形体虽瘦而精力充沛,神旺有力者,抗病力强,故主寿。由此可见,形与气两者相比较,气的强弱尤具重要意义。
3.形体体质 “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体形与体质常常具有一定的联系,往往代表阴阳气血等禀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质的人患病后的转归也有不同。中医体质学说具有丰富的内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体形分类和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论述,包括“五形人”“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有代表性的分类法。相对简单易行的是根据体形体质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和平脏人三种。
(1)阴脏人 阴脏人多阳虚阴盛,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其特点是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易感寒湿邪气,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医法心传》云:“阴脏者阳必虚,则虚者多寒故也。”亦云:“阴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
(2)阳脏人 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其特点是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易感火热邪气,患病易于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医法心传》云:“阳脏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亦云:“阳脏所感之病,阳者居多。”
(3)平脏人 又称阴阳和平之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两者之间。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在平时无明显寒热喜恶之偏,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医法心传》云:“平脏之人,或寒饮或热食,俱不妨事。即大便一日一度,不坚不溏。若患病,若系热者不宜过凉,系寒者不宜过热。至用补剂,亦当阴阳平补。”
此外,望形的内容还包括对各种形体畸形的观察,其具体表现和临床意义详见局部望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