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简介

“本草”一词出现于西汉晚期,首载于《汉书》。关于本草的认识,历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中药学的古代称谓。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早在汉朝时期,本草已经成为与天文、历算、方术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即药学),拥有一批从事本草研究的专业人员,并有负责处理有关本草事宜的“本草待诏”。本草作为我国传统药学已初具规模,作为一门学科,已经独立存在,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二是本草著作的称谓。如《本草汇言》说:“神农尝本草而定药,故其书曰本草。”自古以来,本草二字被用于冠名大量中药书籍,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华本草》等。三是中药的古代称谓。如韩保昇曰:“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证类本草》)因中药以植物药为多,以草为本,故称中药为本草。

“本草”一词的出现是本草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是中药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源远流长的本草历程,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成就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

一、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托名于神农,实为我国古代劳动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2世纪)。

【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序录(总论)与药物(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部分记述了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多种剂型、用药原则等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各论部分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有毒无毒和补虚祛邪的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每药之下重点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其中大多为后世本草所收录,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学术成就】

1.《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2.《神农本草经》所载药性理论和药物功用,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影响极为深远。

3.《神农本草经》首创药物按三品分类法,成为后世按功效分类药物的先驱。

【备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原著已佚,其内容辗转保留在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本经》多种版本均系南宋至明清以来的学者根据《太平御览》《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诸书所引《神农本草经》原文辑复而成,称之为复辑本。在参考、引用有关辑本文献时,必须注明某一种辑本,不能直呼《神农本草经》或《本经》。因为各种辑本与《本经》原著是有区别的,各种辑本之间亦是有差异的,不可混淆。

二、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本草——《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

【成书年代】梁代(约500年)。

【主要内容】该书以《本经》为基础,又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书7卷,共载药730种。“序录部分”回顾了本草发展的概况,并对《本经》序录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和发挥。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药物部分”采用了“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加注的编写体例。药性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者是平”的简洁方式呈现。药物分类在传承了《本经》的基础上,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

【学术成就】

1.《本草经集注》全面总结了魏晋以来300余年间的药学成就,初步构建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一直为后世本草所沿用。

3.《本草经集注》以病为纲,分列了80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丰富了临床用药内容。

【备注】《本草经集注》原书现仅存敦煌石窟藏本的序录残卷,其主要内容可在《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窥测。近有尚志钧重辑本。

三、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作者】苏敬等20余人。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659年)。

【主要内容】该书由政府组织,集体编撰,是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而成的。全书54卷,收载药物844种,其中新增药物114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九类。在编写体例上基本保持了《本草经集注》的风格,在编写内容上更注重科学严谨,做到“《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药图),并附以文字说明(图经)。

【学术成就】

1.《新修本草》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也是最早的一部药典性著作,先于国外《纽伦堡药典》近9个世纪。

2.该书图文并茂,开创了药学著作编撰的先例。

3.该书颁布后不久,很快流传海内外,成为当时我国和日本等国医生的必修课本。

【备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该书原著已不全。其中,药图和图经在北宋已无存,正文部分现仅存残卷的影刻、影印本,其内容保存于《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后世本草及方书中,近年有尚志钧重辑本问世。

四、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字审元,蜀州晋阳(四川崇庆)人。

【成书年代】宋元丰五年(1082年)。

【主要内容】该书以《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为基础,汇集经、史、子、集、方书等资料编纂而成,凡有关药物方面的内容无不囊括其中。书中所引资料皆原文转录,且注明出处。全书31卷,载药1746种,附有图谱933幅,附方3000余首,图文并茂,方药兼收。

【学术成就】

1.《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为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本草,内容丰富,文献价值极高。

2.该书是研究古本草的重要文献来源和参考资料。故凡宋以前本草文献资料(因大多已失传),可在该书中查阅并直接引用,无须再用“《证类本草》云”或“唐慎微说”之类的表述。

【备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原书已不存。宋大观二年(1108年),艾晟据《证类本草》增加《别说》44条及林希序,校刊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宋政和六年(1116年),曹孝忠据《大观本草》重加修订,改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元初(1249年),张存惠据《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增附《本草衍义》,校刊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此外,尚有《绍兴本草》《大全本草》等多种校刊本。其中,《大观本草》和《政和本草》是唐氏多种修订本中最佳的本子。现在通常所说的《证类本草》系指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五、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本草——《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湖北蕲州(蕲春)人。

【成书年代】明万历六年(1578年)。

【主要内容】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800余种文献,又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采访和亲自实践,历时二十七载(1552—1578年),三易其稿,完成了近200万字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改绘药图1300余幅,附方11096首。本书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下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以纲系目,条理清晰。尤其是发明项下,主要介绍了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学术成就】

1.《本草纲目》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其内容广博,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故有“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之称。

2.《本草纲目》自1596年在南京首刊出版后,很快风行全国,17世纪即流传到国外,先后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不朽的科学巨著,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在世界科技史永放光辉。

3.《本草纲目》完备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它比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要早170多年。

【备注】2011年,《本草纲目》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与《黄帝内经》同时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对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六、清代最有贡献的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字恕轩,浙江钱塘(杭州)人。

【成书年代】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主要内容】该书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凡《本草纲目》疏漏未载,或备而不详者加以补充订正,错误之处给予更正。引用文献600余种,收载了许多采访所得的辨证用药经验,均注明文献出处和人名。尤其重视对草药、地方药、民族药和外来药物的记载。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学术成就】该书对清中期以前的药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极大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堪称《本草纲目》的续编,为研究明以后本草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20世纪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成书年代】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主要内容】《中华本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所高等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500多名专家协作编纂,历时10年完成。全书34卷,其中前30卷(10个分册)为中药,载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即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共载药1762种。书成之后,于2005年又补充出版了苗药卷,收载苗药391种。

【学术成就】

1.《中华本草》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诸如中药品种、栽培、药材、化学、药理、炮制、制剂、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中医药学科的各个方面,是一部集中我国中医药界集体智慧,多学科专家协作完成的综合性中药学巨著。

2.《中华本草》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收载药物品种最多、检索功能最全的划时代药物学巨著,是一部代表国家水平的传世之作,是《本草纲目》之后中医药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备注】《中华本草》(精选本)是在《中华本草》全书的基础上选取其中重要内容而形成的专辑。全书分为上、下册,载药535种。199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临床常用中药为主,且源流并重,收罗宏富,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工具书或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