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产生于东周初年的秦国。秦国地处我国的西北边区,与西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相接近。当时的犬戎经常入侵,秦国上下积极参战,以实际行动抵抗侵略,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也命他攻逐犬戎。诗中三次说“王于兴师”,表明这是上承周天子之命而出兵,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师。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的意思大致相同。袍是外衣,如同今天的披风或斗篷,泽是指贴身的内衣,裳是下衣,但本诗中的“同袍”“同泽”和“同裳”不是指两人同穿一件衣裳,而是说士兵兄弟之间不分彼此,大家共享有限的物资装备。实际上,它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彼此要同甘共苦,共赴国难,也就是后面所说的“与子同仇”“与子偕作”和“与子偕行”,即同仇敌忾,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奔赴战场,共同御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涌现了许多爱国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国家和民族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踊跃参战,用实际行动来保家卫国。此诗表达的正是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诗中充满着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它永远激励着我们随时准备走上保卫祖国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