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3:一想到走20分钟才能到健身房,我就不想动了

拖延令人痛苦的地方在于,明明心里是想做这件事的,可就是觉得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投入到真实的行动中。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前面两个小节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分析:

其一,只想要结果,不想要行动,如:想变瘦(减肥的结果),却不想控制饮食,也不想运动(减肥的过程),好的结果激发的动力不足以消除对行动本身的厌恶。

其二,无法抗拒诱惑,贪图劣质快感,如:明知道吃甜食对身体无益,更无益于减肥,却无法抵挡奶油蛋糕的美味;明知道长时间玩游戏耽误时间、伤害眼睛,却忍不住想通关,毕竟一局下来就能知晓结果,但一天下来也感觉不到近视在加深。

如果说,我们既喜欢某项活动本身,对这项活动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意愿,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立刻行动不拖延呢?很遗憾,现实的情况没有这么乐观!

Suzy热衷于健身,很享受运动过程中大汗淋漓的状态,更喜欢在运动后对着镜子欣赏自己越发明显的肌肉线条。毫无疑问,她对健身和健身的结果都有十分积极的意愿。可即便如此,Suzy依然没有逃离拖延的困扰,因为从家里到健身房需要步行20分钟,而健身房所在路段是步行街,不可以开车。每次健身之前,一想到这段步行的路程,Suzy的热情瞬间减半,有时真就瘫在沙发上无法动弹。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为什么拖延总是频频发生,且无比顽固?健身和健身的结果都是Suzy想要的,可她却不想要开始健身之前的准备工作。现实中,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都存在这种入门障碍,我们必须要激活能量迈过它,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到一项活动中。很多时候,恰恰就是这个“门槛儿”,阻碍了我们的行动,哪怕这项活动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且这项活动的结果从长远来看也是积极有益的。

所以说,不能单纯地把要做的事情分解成“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两部分,还要考虑到“活动准备”这一因素,因为准备工作是具有消耗性的,且经常会成为开始一项活动的“拦路虎”。如果说这项活动本身就不是自己喜欢的,如不喜欢健身,只是想要通过健身获得好身材,那么遇到“走路20分钟才能健身房”的入门障碍时,行动会变得更加艰难!

当我们想完成一项活动时,脑海里进行角逐的是三个部分,即:准备工作、活动本身、活动结果,这三个部分会分别带给我们快乐或痛苦的体验。

·准备工作:开始一项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取决于准备阶段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如果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做到,比如“Suzy家的楼下就是健身房”,那么她会很愉快地奔向那里,而不会为了“20分钟的步行路程”而发憷。

·活动本身:一项活动本身是否让人感到快乐,取决于我们对这项活动的预期,也就是脑海中对未来活动潜在的快乐的想象和呈现。通常来说,我们的潜意识会维护最近的经历,且更偏重不太愉快的经历,比如最近背的单词都很晦涩,就会导致我们抵触这件事,潜意识里会想要拖延;再如从来没有体验过自驾游,对这项活动的预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而就会感受到焦虑带来的些许不悦。

·活动结果:一项活动的结果往往会让我们产生诸多的情绪,对结果的预期不是兴奋就是焦虑,也可能会让人感到厌恶或恐惧,甚至是渴望结束。

要彻底解决拖延的问题,以上的三个部分都要考虑其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无法顺利行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难同时想到这三个部分,它们往往是交替出现的,有时会在几秒钟内接连出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活动本身(当活动是有趣的、令人兴奋的)和活动结果(当结果会带给人压力时),最后才会想到准备工作。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先在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之间进行一番心理较量,胜出者再跟准备工作进行较量。所以,要战胜拖延并不容易,有动机、有能力,还要有触发机制,否则的话,即便是愿意做,也有能力做,却会因为准备工作太复杂、太辛苦,而让行动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