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者的困境——为什么我不如别人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的自述: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哪里出了问题……我一直很要强,学习很努力,我想让自己变得优秀。为此,我放弃了娱乐,放弃了休息,我让自己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转动,我不断地抽打自己,逼迫自己努力。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成绩不错,老师也很喜欢我,父母也以我为荣,但我发现,似乎总有一些东西在控制我,在阻止我。每次当我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时,就总是有些糟糕事情发生,让这一切成为泡影。比如,最近,语文老师让我参加市里的一个中学生演讲大赛,这对于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很有帮助,我很开心也很紧张,立即着手开始准备,那段时间脑子里天天都是这个事情,把自己能想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想清楚,并做好了准备预案。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临近,我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甚至连要把准备好的讲稿转成PPT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一拖再拖,到最后几天,甚至紧张到都不敢去碰、不敢去想。最奇怪的是,我居然开始追剧,沉溺在一部无聊的电视剧情中,常常熬到深夜才逼迫自己去睡觉……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当天,在演讲台上的表现一塌糊涂……这件糟糕的事情,不但影响了自己,还让我的老师对我很失望。从此以后,我就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抑郁,学习也没有了激情,能逃避就逃避。看到老师,我的眼睛就不知道往哪里放,和同学们在一起也觉得很不自然,总是想一个人躲起来。我知道,自己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

从这名中学生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惊恐的孩子。站在一个陌生的舞台上,周围的人一定是瞪大了眼睛,对他投来了鄙夷和挑剔的眼光,甚至对他不好的表现评头论足,他很想逃离那个地方……

其实,这就是“自卑者”的真实内心体现,在一个应激环境下,他从小在内心形成的自卑感,曾经被压抑在记忆深处的那些被指责、批评、诋毁、诬陷、伤害,瞬间就被激活了。

这时候,他内心深处那个遍体鳞伤的自己,就被释放出来了,甚至控制了他的情绪和认知,让他无法正常发挥,他想做的只是离开、躲起来,这就是自卑情绪被应激情境所激活后,呈现出的创伤性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心理创伤,比如,表现出缺乏自信、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我认同感等心理状况。而对于很多“自卑者”来说,他们会觉得这就是命运,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他们往往就会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性格中充满了矛盾,时而懦弱逃避,时而执拗较真,时而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和才华,时而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自卑会限制我们的人生发展,让很多富有才华的人,因为自卑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但他们的内心里却又不甘于平庸。于是,在这种既不甘心又无力改变的状态中,陷入自怨自艾、郁郁寡欢的恶劣心境,心里总是充满了怨恨,恨造化弄人,恨怀才不遇,恨命运不公!

所以说,自卑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项重大议题,需要勇敢的去面对和寻求改变!

那么,人类的自卑从何而来呢?从广义上讲,它泛指对自己持批判或否定的任何态度,而在这种态度的背后,则是一种无能感、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那自卑感是天生本能的存在?还是我们人为去创造而得来的呢?

自卑情结有三个来源:器官缺陷、宠坏、疏忽。

关于器官缺陷有三个重点:

①器官缺陷即是无法对外在的需求有适当的反应;②影响了身体和心理;③在心理上可能造成有害的影响而引起神经上的疾病。不过这可以弥补,并导致有利的成就。

宠坏:那些长相漂亮或者可爱的孩子往往更受宠。他们总是放弃与外人交往的机会,将时间、精力和兴趣放到自己身上。他们长大后常会排挤他人,或会变得害羞或者性趣异常。对于这样一类孩子的母亲来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孩子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

忽视:有些患自卑情结的孩子是被忽视的、具有恨意的、不被期望的、丑陋的小孩子。在这些孩子的内心,他们从小就根植了委屈和卑顺,很容易发展出自卑情结。

自卑是没有办法完全根除干净的。事实上,我们也不愿意完全根除它,因为自卑感可以作为构建某些事物的基础。

有自卑感的人通常对社会没有兴趣,要纠正他们,就要促使他们对他人产生兴趣。

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不是感到惬意,而是感到充沛的活力。”“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学会自我激励,就是要经常在内心告诉自己,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如果你的心被自卑掩埋,那么,你已经输了。有自信,那么,即使面对逆境,也能泰然自若。这种强而有力的信心,便是来自自信。换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长的源泉。

总之,青少年朋友们,如果你也内心自卑,那么,请开启你的性格破冰之旅,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把那个被“自卑”困住的自己从创伤体验的束缚中拯救出来。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但不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贬低自我。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用正确的心态和品质去与人交往,才能变得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