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个婆娘不是人——语言的使用
中国古代有很多巧妙运用语言的传说。清朝时苏州有个名士,叫祝枝山。据说,有一天,有户四世同堂的人家要为自己的老祖母做八十大寿,特地把祝枝山请来写贺诗。这位祝先生起首第一句却大大出人意料:“这个婆娘不是人。”这不是在骂老寿星吗?顿时,全家大吃一惊,横眉怒对。祝先生不慌不忙地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一看这句下联,大家马上就转怒为喜、眉开眼笑了。接着的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又让这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目瞪口呆、怒气冲冲。可是当他们看到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时,个个又变得喜形于色、赞不绝口。从语言学角度看,这四句贺诗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先贬后褒、先抑后扬、先怒后喜的喜剧性特殊效果,显然是由于第一句与第三句分别先说出表面上是贬义的结果,形成误导,而在第二句和第四句才亮出实际上是褒义的潜在原因。这是两个句序故意倒装的因果复句。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一个人偶然参加了一次“诗会”,那些人明明知道他不会写诗,却故意要出他的洋相,一定要逼他写诗。那人没法子,只好随口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顿时遭到众人的嘲笑:“柳絮”明明是白的,“片片红”不是在闭着眼睛说瞎话吗?旁边有一人颇为同情那人,便说由他来接第二句“夕阳光照桃花坞”。这两句一连,不但第一句的“片片红”因为“夕阳光照”而得到了落实,而且还产生了无限的意境,大家不禁暗暗叫绝。其实,这里用的手法也是因果复句的倒装。
这两个文学典故非常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语言运用的奇妙,它可以一会儿让你怒不可遏,一会儿又使你春风满面;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句话说得不地道,两个好朋友说不定会打上一架;而一句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又会使仇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我们的确应该重视语言以及语言的运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