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长焦虑:尊重规律不着急

1 “超前教育”,那些你不知道的危害

“3岁识字过千”“6岁钢琴10级”……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越来越优秀,而自己的孩子却连简单的数学题都难以解答,“孩子会不会越来越落后”的担忧萦绕在父母们的心头。每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超前教育”似乎势在必行。

所谓“超前教育”就是要求年龄较小的孩子学习超出当前学习范畴的知识,以达到看起来比其他孩子聪明的状态。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就教孩子掌握小学的知识,以便孩子在小学时更加游刃有余,拥有异乎同龄人的优秀。但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儿童发展的规律性,更没有意识到“超前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发育带来的诸多不利。

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认为,一个人的发展阶段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多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望子成龙”的执念,导致了很多父母直接无视这种差异性,结果使孩子原本正常的成长呈现出畸形的状态。

首先,导致孩子自我评价降低。

当父母向孩子过早灌输超出孩子理解范畴的知识时,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无能为力,并不断重复这种在学业上的失败,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将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愚蠢。当孩子长期被迫接受一些难以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时,就是在不断加深孩子对自身无能感和挫败感的体验,误以为自己的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评价就会不断降低,直至形成影响一生的习惯性自我评价偏差。因此,“超前教育”的结果有时候往往是以牺牲消磨孩子的自信心为代价的,得不偿失。

其次,降低孩子的学习热情。

“超前教育”具有过早、过快的特点,属于过度开发智力的教育模式。在本该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里,父母强迫性的“超前教育”会最大限度地破坏孩子对知识的探索兴趣和倾向。孩子因受制于父母逼迫的压力,在情感上可能会出现对学习排斥,甚至厌恶的情绪。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会发现孩子开始变着法的反抗,比如装病、撒谎、逃学等。

而且,学习热情的降低还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比如,经历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在学习初期,对课堂上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的确会轻松不少,但这种相较于其他孩子的优势并不能长期存在。由于提前掌握了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随之就会出现注意力飘忽、学习态度浮躁等问题。这种习惯会导致孩子经常错过老师教授的新知识点,无法正确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这也是一些孩子越补习功课,成绩越差的原因之一。

反观那些没有经历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在入学的初期,虽然难免会显得吃力,成绩也不太理想。但新鲜的知识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因为对知识的持续渴求,他们也更愿意主动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的提高自然会水到渠成。那么,父母们该如何在合适的年龄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呢?

>>>区分超前教育和早教

早教是值得提倡的,而且早教在从胎儿时就开始了。这使得很多父母把早教和超前教育混淆了。其实,这两个完全是两个概念。早教是在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正确教育,是以实践、体验和感受为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观察力。比如,父母陪着孩子漫步田野,让孩子感受风的亲吻,阳光的抚摸,听鸟鸣虫吟。超前教育则是单纯重复式的知识的灌输,内容多是语数英等应试知识。孩子必须不断听课、背诵,学习去掌握。

另外,早教和超前教育的心态不同。父母在早教时候,心态是放松的,不急不躁的,注重对孩子的循循善诱。而超前教育的父母因为着急看到效果,则是急躁的、焦虑的。

经济大潮催生出大批早教机构,贩卖的其实是知识的焦虑。父母一定要理智清醒,区分哪些是符合孩子年龄的早教,哪些是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以防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拒绝攀比

“别人家的孩子”是多少孩子心底永远的痛。太多父母看到跑在前面的孩子,就忍不住对跟在后面的自家孩子提拉拽吼。这种盲目的攀比,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外毫无益处。要知道,孩子的未来拼的不是全面对比,而是差异化。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他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8种智能。多数时候,你以为的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只是某个方面的优秀。而你的孩子,同样具有别人孩子不具备的亮点。所以,与其盲目攀比,不如沉下心,慢下来,发现孩子的优势,给予积极引导,让孩子成长为优秀的自己。

总之,“超前教育”不符合常规的教育规律,也不是孩子的发展必需。孩子的初期教育应以人的品质、意志、习惯等方面为主,而并非某学科或某项技能的学习。因此,父母在面对“超前教育”时,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不偏信也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