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很多人都在追《小舍得》,其中田雨岚的“鸡娃”模式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引发一片热议。同时,也让无数父母偷偷找到了平衡感,原来焦虑的不只自己一个,比自己有钱有权,比自己智商高的父母照样焦虑,甚至比自己还要焦虑。

在这个时代,焦虑俨然成了父母的标配,不焦虑的好像是假父母。在教育焦虑的汪洋中,有多少父母被裹挟着向前翻滚,盲目地横冲直撞,慌张前行,迷失了方向。

几乎是被放养长大的我们,为什么成了焦虑的父母?这大概源于我们自己在教育上收到了惊人的回报率,比如一个出身偏远小山村的70后,通过读书考到了大城市,并扎下根来。是教育让很多人跳出了原有的阶层,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获得了更优质的人生,这成了父母“鸡娃”,或者说焦虑的原动力。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焦虑蔓延的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就像心理学上描述的剧场效应:“一个剧场里,前排有人站起来,被挡住的后面的人为了看清台上的演出,也会跟着站起来。”在教育上,这个现象被戏称为“内卷”。教育上的“内卷”,是指当教育资源有限,人们通过竞争来争夺。你不向前冲,自然只能靠边站,绝不会有人因为怜悯让你一点。可悲的是,即便是你冲了,也未必能争到,因为总有人比你冲得更生猛。可以说,这又等于给父母的焦虑之火添了一把柴。

很多父母昨天还想着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今天看到微信朋友圈晒孩子考钢琴6级的视频,一股急火攻心,立即付款给孩子报了个钢琴班!或者刚刚还云淡风轻地说,孩子还小,好好玩几年再说,转眼看到同龄孩子不仅会制作全英文手抄报,舞蹈、钢琴、马术、国际象棋也是随手拈来,立马就不淡定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万一被自己耽误了怎么办?

让父母焦虑的远远不止哪个课外班没有上,又有哪个技能被别的孩子甩下了,还包括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突飞猛涨的学区房价格、职业发展和陪伴的艰难选择,以及幼儿园老师的职业道德、小升初考试、校园霸凌等等,每一条都能让做爸妈的焦虑指数直接爆表。

自从有了孩子,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成为焦虑的源头。但是,冷静下来想想,你焦虑的事情,真的值得焦虑吗?还有你的焦虑,对事情的发展来说,到底是阻力还是助力?

我们不能否认,总有一些孩子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如果你的孩子恰好不在这个行列,那又何必看见“神童”就焦虑?而且即便是神童,如果过度开发,违反规律,也很可能造成泯然众人矣的结果,甚至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弥补的心灵伤害。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顺利健康的长大,就是成功。

我们也不能保证在大环境的焦虑下自己能独善其身,但至少我们要懂得量力而行的道理。任何不切实际的妄想都是自讨苦吃,结果也只能适得其反。比如,明明月薪两万,非要和人家月薪十万的比,早晚会把自己和孩子逼上绝路。我们都生活在和自己匹配的圈子里,有上进心是好的,但目标也要符合实际,跳一跳够得着就好了。别人越是疯狂,自己越要保持清醒。如果做不到,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挑自己挑得动的担子。

2021年,两会刚刚结束,就爆出“二胎催生无效,生育政策大调整”之类的新闻。要问为什么不生二胎,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养不起”。的确,一个孩子的生和养,几乎已经让夫妻二人倾尽全力了,哪里还敢生二胎?虽然“月薪三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很扎心,但生和养仍然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标准烧钱。

相对于金钱,让父母更头疼的是高昂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尤其是妈妈。想想,在公司忙碌了一天,回家还要面对孩子的哭闹,面对一堆家务。身心疲惫不堪,又如何能有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很多时候,忙碌也并不是必需的,或者说是可以缓解的。比如,孩子能做的事,不要包办代替。比如,请孩子帮忙做家务。或者,有条件的可以请小时工帮忙,这些都可以让自己轻松一点。

让父母焦虑的莫过于学习成绩了。父母在心里都已经认定了“学习不好,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会过得很辛苦。”这样一个逻辑。所以,哪怕孩子偶尔考砸了,父母也会如临大敌,大有一辈子就完了的窒息感。但是,退一步想,孩子考不好,就真的没出路了吗?上名校,等同于挤独木桥,挤不上一辈子就没希望了吗?相反,孩子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吗?答案显而易见。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谈育儿时说:“人生不是竞技场,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分数,只是评判孩子的一个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此外,当父母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要知道,未来都是由无数个现在组成的。与其做无用的焦虑,不如做好现在。还有父母的焦虑源自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如果我们自己都是普通人,那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成为圣人?

自从孩子出生,父母要操心的事就接连不断。如果每一件事都要拿来焦虑,那把每一根头发都焦虑到自燃,也无济于事。既然无用,不如学着去面对。解决能解决的,接受不能解决的。少一点攀比,少一点苛求,就能多一点从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