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6岁之前,要给孩子立的三个规矩

很多父母虽然也知道要给孩子立规矩,但却不知道什么是给孩子立规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立什么规矩。

曾有网友在路上拍下了可怕的一幕,一个9岁的男孩居然开车上路,他的妈妈就坐在副驾驶位置。当被交警拦下,她的妈妈还笑着说:“不要吓着孩子。”原来,妈妈接孩子放学,孩子非要缠着妈妈开车,妈妈觉得孩子很聪明,且有开玩具车的经验,就决定让他练练手。

这位妈妈可能也知道,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却把孩子的不懂规则理解为“胆大敢尝试”“动手能力强”的优点,而且从妈妈妥协的行为看,她已经习惯了孩子一提要求就满足的教育方式,根本没有意识到要给孩子立规矩。把对孩子的纵容当成是爱,去挑战规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

所谓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一个没有敬畏心的孩子,在家中目无尊长,对长辈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在社会上,无视规则,比如“在火车轨道上玩耍”“乱闯红灯”“在景区乱涂乱画”等。在与人相处中,没有礼貌和同理心,比如威胁别人,随便拿人东西,动手打人等。给孩子立规矩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分清对错,学会自我控制,避免其成为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同时也学会自我保护。

前面,我们说过从孩子说“不”的时候就可以立规矩了,那么在6岁之前,都应该具体立哪些规矩呢?

>>>3岁前,让孩子知晓能与不能

3岁以前,孩子尚没有什么道德意识和处世的能力。这一时期,不适宜讲空泛的道理,因为孩子不懂。但这不等于不需要规矩,这个阶段的规矩主要是让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比如,不能玩火,不能抠、捅插座,不能碰热的电水壶,不能靠近水边,不随便给人开门等,避免危险,增强安全意识。

父母可以选择在孩子心情愉悦的时候讲规则,这样比较容易被接受。比如,孩子刚刚得到一辆滑板车,就可以趁机告诉他滑板车的安全规则,并且明确告诉他,如果违反规则,就会失去玩滑板的机会。或者可以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依托里面的情节讲一些安全知识,效果会更好。

为了避免孩子受伤,父母要在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提醒。比如,手放在门框上容易被门夹着,玩剪刀容易被划伤,拿开水容易被烫伤,在沙发上蹦高容易摔下来,踩玻璃碴容易扎脚等。如果孩子未听劝告,导致“事故”发生,不要指责孩子“瞧瞧,让你不听我的话”,也不要胡乱推卸责任,说“都怪这个门,我打它”之类的话。应该及时抱起孩子进行安慰,在确认没什么大碍的情况下,等孩子情绪平复后,给孩子演示一下造成伤害的原因,比如为什么手被门夹了,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开门、关门方法。

如果从小还没有建立这种规则,孩子大了之后,做事就没有顾忌。换句话说,在他的思维模式里面,就没有界限甚至连底线都没有,所以才做出危险的行为。所以,3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安全行事的范围,让他知道超越底线是不允许的。

>>>3~4岁,教孩子基本的社交礼仪

孩子到了3岁,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也已经知道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比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一阶段,重点要教孩子一些礼貌常识,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学会和同伴交往相处。研究显示,儿童早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他们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害羞内向,基于孩子不同的性格,引导孩子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比如,孩子怕生,与人说话总是低着头,可以和孩子玩对视的游戏。“看我们能不能对视5秒钟。”如果孩子不敢,可先让他和布娃娃,小熊等玩具玩对视游戏。这种挑战的小游戏,很好地利用了孩子的好胜心。尤其是当孩子成功挑战了一次,后面就越来越容易。

再比如,教孩子介绍自己。对于内向胆小的孩子,可以先在家里练习。父母先站在设置的舞台上介绍自己,然后鼓励孩子去模仿。

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积极引导,对孩子的人际关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5岁,教孩子明辨是非

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是非的概念了。这一时期,重点是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分清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避免走歪路。比如,打人、骂人是不对的,摘公园里的花也是不对的。当小弟弟摔倒了,把他扶起来,或者帮别人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则是值得称赞的。当大人不断对重复出现的行为,做出相同的点评和要求,孩子初步的道德观念就建立起来了。

一些父母喜欢用寓言故事来对孩进行道德教育,但这里故事比较抽象,不容易应用于生活。最好的方式是,以孩子在学校、马路、游乐场、公园、公交车等地方,看到的真实情景为依托,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应该怎么做。比如,在公园看到一个遛狗的阿姨,在狗排泄后,用报纸包起来,扔到了垃圾桶,就是非常好的道德教育机会。

不过,这一时期的孩子,道德行为和判断还处于萌芽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差,不要过高要求。比如孩子捣乱、惹事,并非故意惹人生气,应耐心做好引导和启发,而不要斥责。不然,孩子不明白错在哪里,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大。

一味放纵孩子,只会让孩子失去规则意识,不懂得是非。只有在规则限制之内的自由,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