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让孩子不抵触的魔性方法
- 李少聪
- 1523字
- 2023-04-23 18:24:07
6 立规矩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和逻辑
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异,立规矩时孩子能懂的语言和逻辑,才能被理解和接纳。
年糕妈妈曾讲述过一个故事,说的是4岁的小女孩口渴了找母亲要水喝,但母亲却拒绝道:“没有水。这就是你非要吃棒棒糖不可的代价,自己做的选择,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原来是小女孩一定要买棒棒糖,尽管母亲告诉她买了棒棒糖就没钱买水了,她仍然执意选择了棒棒糖。母亲想要给孩子立“少吃棒棒糖”的规矩是可以理解的,但母亲电视剧台词式的说理方法,如果孩子12岁大概能听懂,但4岁的孩子恐怕根本不能理解。这位妈妈完全可以让孩子了解吃糖的坏处,和孩子协商吃糖的数量,制定关于吃糖的规矩。
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来说,理解一些语言还比较困难。比如,5岁的孩子在慢吞吞吃早饭,你在旁边催促说:“快点,妈妈要是迟到就被开除了。”孩子听后,并没有做出改变,这是因为孩子无法理解你说的“快点”怎么快,有多快,从而不知道怎么配合你。如果你在吃饭前,告诉孩子15分钟必须吃完,吃饭中途再提醒他一次,还有几分钟,孩子通常能执行。如果想要执行好一点,还可以在按时吃完时,给点奖励。因此,给孩子立规矩,信号要明确,保证孩子听得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立规矩的话要让孩子能听懂
对于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表达,孩子更容易理解。比如,上面那位母亲说的自己会因为孩子吃饭慢而“被开除”,就不如说等会晚了就“没时间给他讲故事”,更容易孩子理解。
>>>用简单的逻辑代替复杂的情况
比如,一些动作是否危险可能和当时的场景以及看护人有关,像爬高,母亲个矮,孩子爬太高保护不了,而父亲个子高,爬稍微高一点,也能应付。如果情况比较复杂,孩子懵懂,可以用“做……之前,要告诉大人”这样简单的逻辑来立规矩。
>>>使用简单直白的肢体语言
比如,你想让孩子停止吵闹,用一根手指放在嘴边,发出轻微的嘘声,要比大叫着让孩子别吵了有效的多。这个技巧非常适用于简短指令的传递,尤其是禁止类的规矩会非常有用。同时,使用肢体语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重复规矩让你失去耐心,从而减少你因心情不好而大吼大叫,有助于保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
对于孩子不能理解的抽象概念,比如多少、长度、时间等。涉及时间长度,如刷牙3分钟,玩手机10分钟等,可以借助沙漏,或者钟表的指针,告诉孩子沙漏漏完,或者长针走几个格,时间就到了。涉及多少的概念,如少吃零食,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之内吃一袋薯片,或者一个冰激凌,让孩子立即明白。
>>>用图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要做的事
尤其是1~3岁的孩子理解图像的能力明显优于理解文字。父母可以和孩子准备一个小黑板,用照片、卡通贴纸,或者孩子自己把规矩画出来贴墙上。执行完后,就在后面奖励一个对号、笑脸或小星星。图像式的规矩能让孩子清楚了解自己要做的事,孩子自己画的图像,还能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从中获得更愉悦的体验。而完成后的奖励反馈既直观又积极,能激发孩子遵守规矩的内在动力。
当你立的规矩,孩子没有执行,或者执行错误,不要总抱怨孩子,更要反省你立的规矩是否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比如,像诚信、尊重、信守诺言、讲卫生等一类的笼统道理,对于心智未开的孩子,说了也等于白说。
通常来说,孩子的抽象思维是在六七岁到青春期期间建立的,在此之前,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讲道理根本没有用。不如直白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比如吃完饭用纸巾擦嘴,鼻涕不能往袖子上擦。
不要高估小孩子的理解力,如果规矩太复杂,不但不能让孩子遵守,相反还会让孩子稀里糊涂。当然,把规矩说得容易理解,并不等同于简单粗暴的命令。
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帮孩子建立对规则意识的认知。既然是建立认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逻辑去介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