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量废弃社会:服装与便利店行业不可告人的秘密(译文纪实)
- (日)仲村和代等
- 9字
- 2023-04-14 15:25:45
第一部分
服装行业篇
第一章
服装依然在被不断丢弃
1
库存处理行业现场
文:仲村和代
每4件服装里就有1件被丢弃
据说,每年都有10亿件崭新的服装未经顾客之手便被丢弃。
初次听说这件事,还是在我刚刚接触到SDGs这一项目的时候。如今已经记不清最初的了解途径了,但应该是偶然间在网上发现的。
10亿,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意味着供给日本的服装中,每4件里就有1件被丢弃。在日本,“勤俭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过去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极致,杜绝生活中的浪费行为。二战后,日本人迎来了大量消费的时代。尽管循环利用的习惯已经逐渐消失,但大多数人在生活中还是会尽量避免浪费。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节省家庭开支,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为环境增添过多负担。“断舍离”这一概念如今已经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人们所持有的“拥有大量物品并不一定代表着充实与幸福”这一理念的体现。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种苦涩的经历,有些衣服买回来后穿着并不好看,或是迅速过时,最后没穿几次就丢弃了。但如果这些服装甚至未经消费者之手便遭到大量销毁,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关于服装销毁的传闻究竟是真是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带着这些疑问,我(仲村)与藤田皋月两名记者开启了此次探访之旅。
条件是“不许拍摄品牌商标”
在一间有三层小楼那么高,部分开放的仓库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大量纸箱。每个纸箱上都贴着白纸,上面用油性笔写着“SS号男装”“裙子20件”之类的字样。
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崭新的服装。我看了看里面,发现那些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完全可以拿到店里去卖。有些服装被熨得平平整整,外面甚至还有一层塑料袋做保护。
2018年3月,我拜访了大阪市库存商品销毁公司“Shoichi”位于西成区(1)的某间仓库。因为我听说有些服装企业和工厂会将大批“未售出”的服装运往这里。
两个月前,我打算正式就“崭新服装被大量销毁”这一问题进行探访。然而服装企业却希望大量销毁的事实尽可能不要被公之于众。此外,服装行业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纷繁复杂,很少有人能够把握全貌,也很难找到能向我讲述实际情况的知情者。当时,我对服装销毁处理的渠道和地点等消息仍旧一无所知。
就在这时,有人告诉我“有个地方或许可以问问”,而他介绍给我的公司正是Shoichi。尽管并非销毁现场,但那里却存放着许多未售出的服装。这家公司也曾多次接受过电视台与杂志社记者的采访。我发了邮件试着打听一下,公司总经理山本昌一先生迅速给我回了信,表示可以接受我的采访,但条件是“不许拍摄品牌商标”。
山本总经理出生于1978年,他在鸟取大学毕业的时候恰逢“就业冰河期”(2)。他在大学时代曾兼职做网络拍卖,有名牌产品销售的经验。由于就业困难,他干脆利用这些经验,独自经营起一家拍卖店。在创业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库存销毁方面的业务。
我与摄影师一同来到Shoichi的仓库。那里位于一片仓库、超市与住宅的混合建筑区。仓库入口的宽度只能允许大约两辆汽车同时通过,但内部空间却足足有一间体育馆那样宽敞。
“库存时刻都在变化,所以我也不清楚此时的具体数量。不过算上其他仓库里的服装,约摸着得有上百万件吧。”山本总经理对我如此说道。在我们说话的当儿,就有卡车开进仓库,卸下了装载的纸箱。那些纸箱随即被叉车运往仓库的更深处。据说每天都会有四五千件服装被运输至此,今天也不例外。
这些服装为何会被运到这儿来?山本总经理打开一个纸箱向我解释道:“这个在我们这儿被称作B级品,也就是无法通过工厂质检的产品。外行人基本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企业的检查是相当严格的。”我仔细一看,只见纸箱里装着十几件灰色薄款女式连帽卫衣。山本总经理取出一件展开来给我看,我却找不出有任何问题。
“这些都是企业运来的。在店里卖不出去,所以尺寸大小不一。”另一个纸箱里装的是样式朴素的棕色长裤。这种长裤算是经典款型,放在店里应该不至于卖不出去,但似乎是因为型号不齐,所以才被送到这里。
这些运来的纸箱上,有不少都写着企业或卖家的名字。我四下里转了一圈,看到不少自己最近购买过的名牌,以及我十几岁时流行过的服装品牌。当时我手头并不宽裕,按原价是万万买不起这些牌子的。然而现在却看到这些设计精美、做工优良、只因一点小小的瑕疵便惨遭遗弃的服装堆积在这里,确实让人始料未及。过去心心念念想要得到的衣服,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思至此处,我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
暖冬时外套会滞销
据山本总经理介绍,运到这里的绝大部分都是女装。有些是过了交货期限,被企业拒收而导致无处存放,有些甚至还没进店就成了“处理品”。
而Shoichi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未售出的商品寻找“出路”。这些服装有些会挂在自家运营的网店上售卖,还有些会送到车站前的小商品街上进行甩卖。运来的服装会通过人工手段摘除商标,以无法识别品牌的状态送出。即便如此,部分公司依然会禁止自家服装参与促销活动。因为附近就有按原价出售的正品店,他们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到正品的销路。尽管采购时会受到重重条件限制,但这些服装的进价只有原价的1/10左右,而在一般行情下它们可以卖到原价的17%到18%。少数情况下也会有些服装再怎么降价也卖不出去,因而要被送去销毁,但不到总量的1%。
自山本总经理2005年创办Shoichi以来,公司业绩不断增长。他的公司每年约与600多家公司进行合作,处理的服装高达500万件。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服装卖不出去?经由山本总经理介绍,我又采访了一位60多岁的男子,他曾在一家经营女装和日用杂品的服装企业长期从事销售工作。该企业的服装过去在国内的岐阜生产,如今则将主要生产基地移到中国。
“服装这种东西,企业会提前半年到一年将预测好的流行款式发给工厂进行订货,但这个预测在多数情况下未必准确。冬款外套就更难预测了,要是天冷的话还能卖出去些,可一旦遇上暖冬,就得有三分之一剩下。哪怕是降价处理也卖不出去。”
就不能等到第二年冬天再卖吗?
“毕竟有流行这一说嘛。服装搁上一两年,样式早就过时了。企业每天都在研究新鲜款式,要是放着库存不去处理,现金流会吃不消的。而且为了下次采购,也必须尽快处理库存。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倒是非常感谢Shoichi这种帮我们将库存服装摘除标签、抹去品牌后进行销售的公司。”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知名大厂,都与山本总经理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他表示:“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了服装行业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毕竟再厉害的人也无法精确无误地预测销量。既然不知道顾客究竟会买多少,那要么就多做一些,要么就让顾客等着。但哪儿有那么多顾客宁可等着也要买你家的货呢?所以为了尽可能不错失销售机会,就只能多生产一些。要是能提高速度,减少商品到达顾客手中的时间,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浪费,干我们这行的人或许也能少些。不过也没办法,各有各的苦衷。”
甚至搭设有摄影棚
离开仓库后,我又拜访了Shoichi的办事处。办事处位于大阪船场地区纺织一条街的一栋四层小楼当中,这里同时也是公司总部(现已搬迁)。沿楼梯走上四楼,我发现里面有一间摄影棚,一位女模特正在摆拍。
这里的女性员工会将服装搭配起来进行拍摄,挂在自家公司的官网上。据称这是为了“通过增加商品附加值的方式,向顾客传递商品的魅力,从而令商品卖得更好”。她表示,如果某种商品还剩下100件左右,那么为它进行拍摄就是划算的。
我没想到会在这里听到“附加值”这个词汇。当我最早在大分县工作时,那里正在进行所谓的“一村一品运动”,每个城镇都计划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当时从事农业、渔业等第一产业的人们就非常喜欢把“附加值”这个词挂在嘴边。那里生产的农作物不会直接出货,而是先进行加工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延长产品的保质期,而且能使那些外形欠佳,原本无法卖给采购商的农作物同样得到利用。这样既提高了收入,产业扩大后又在当地创造出了就业岗位。看到服装行业同样在使用“附加值”这个词汇,而且用法基本相同,我不禁感到惊讶与新奇。然而仔细一想,这些服装与加工过的农产品确有共同之处,即“充分利用其原有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一点修饰,使其成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
我再次将挂在衣架上的服装一件件拿在手上观看,发现它们全部都是做工精良的流行款,即使挂在百货店里销售,也丝毫不会令人觉得异常。
除此之外,我还浏览了Shoichi的官网,上面有这样的广告语:“淘货好去处!以独特渠道,为您提供价格优惠合理的服装。您在百货商场和电视购物里看到的服装,Shoichi都有出售。”
Shoichi的官网中所做出的解释是,这里销售的服装之所以价格低廉,是因为服装标签被剪掉、生产商取消了对该品牌的供货,以及物品正在清仓等。除此之外在Shoichi官网上,模特穿得光鲜亮丽,应季服装也一应俱全,与其他时装销售网站别无二致。
我尝试着将自己代入消费者的视角,来看看网站上是否会有自己想购买的商品。最终我选中的是一条时髦的高腰米色阔腿裤(2 480日元)和一条主打“成熟休闲风”的淡紫色长裙(2 380日元)。
这两件商品都会让我忍不住想多买几条。当服装送到我手里时,我发现它们的质量与百货公司里出售的商品相仿,价格却只有它们的20%到30%。
如果Shoichi没有收购,那么这些服装可能就要直接被丢弃了。明明是同样经过设计和生产的服装,只是因为命运的些许差异,有的得以全价卖出,有的被当成特价商品半价出售,有的则要被隐藏品牌,只能卖到二折价格。最差的情况下,它们会作为垃圾销毁。
虽然很难意识到,但这些处理服装的成本会被加在其他服装的价格里,最终依旧要由我们消费者来承担。
我想知道自己平时购买衣服的钱究竟被用在了哪里。在那些因“附加值”而得到重生的商品面前,我不禁心情复杂。
(1) 日本大阪市内都市化更新程度较为缓慢的一个旧城区,早期是工业较为发达的地方,大多数居民是产业工人。
(2) 指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社会就业极为困难的一段时期,通常认为是1993年至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