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生活处处有“福流”

推荐序 生活处处有“福流”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

心理学家在20世纪曾经进入到一个悲观主义的怪圈之中,集大成者当推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把从病人案例中发现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推广到普通人群中,给人的印象是,我们都有心理问题,心理的压抑和冲突是人类心理活动永恒的主题。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的主讲者本·沙哈尔(Ben Shahar)曾统计过心理学的论文中与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发现在1967—2000年间,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与焦虑、抑郁、愤怒有关;而研究快乐、幸福、生活满意的论文则很少,二者的比例是21∶1。

是因为心理学给公众以这样的一种负面形象,我特别欢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更愿意在中国推广积极心理学。我也很高兴推荐任何介绍积极心理学的著作,尤其是由我们中国人创作的、给中国人看的、关于中国人的积极心理学著作。昱鲲的这本书应该是我所看到的最贴近普通中国人生活的。

事实上,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论述,很多论述已经得到了积极心理学科学研究的证明。庄子在《道德经》中就特意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幸福经历。有一位宰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工作之时,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幸福酣畅的状态。原文是这样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屐,砉然向然,奏刀向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从这一段描述中得到了启示,他相信庖丁幸福酣畅的体验是人类所追求的真正幸福的体验。这种幸福的体验他叫做“flow”。我认为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福流”[1]。这种福流的状态体会得越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在福流状态时的身心快乐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高尚的。

什么时候我们最容易得到福流呢?越来越多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吃大喝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幸灾乐祸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自私自利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是奋斗、努力、思考、工作、友谊、爱情、艺术、自然等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其中,对我们中国人特别有意义的幸福来源是学习和阅读。

孔子《论语》的开篇就谈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幸福之道,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他看来,我们也发现,学习、友情、君子之道,都是我们中国人幸福的可靠源泉。

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福流。读一本好的谈幸福的书,更是我们体验福流的最佳方法。这就是我阅读本书时的真实体验。我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1] 本书作者将其称为“心流”,也有人将其称为“沉浸”。——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