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起好步、开好局、办好自己的事情,意义极为重大。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趋势、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1. 基本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起步期,是我国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剧烈调整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变,经过努力可以基本保持在5%—6%的中高速发展区间内,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将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将会取得明显进展。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将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稳步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工业化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制造时期,城镇化逐步进入成熟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68%,市场化进入深度改革期,法治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期,制度建设进入加快期。

从发展动力看,外部拉动和国内投资总体上会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国内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

从经济结构看,城镇化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发展平衡性看,随着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推进,区域发展的平衡能力显著增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农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得到缓解;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推进并有新的拓展,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也将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2. 有利条件

一是疫情之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将发生剧烈调整,我国的国际地位重要性更加凸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水岭。疫情之后,美国等西方社会的经济面临着重重矛盾和巨大压力,经济放缓或衰退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性的事件。“西强东弱”是历史、是存量,“东升西降”是未来、是增量,我国经济有了更高水平的稳中向好的基础,全面崛起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加快布局和发展。

二是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上升的强劲动能得以释放。“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有可能保持5%—6%的增长速度。按世界银行的现行标准,到2025年左右,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3万—1.4万美元,开始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开放水平和制度化程度提升,中国成为全球最安全、最具有营商竞争力的区域之一。“一带一路”建设对冲外部风险效应凸显,服务贸易开放带来新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能够有效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四是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显著优势,基础性、保障性条件的优势作用更加明显。我国工业体系完备,有全球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具有产业配套综合能力强的优势;人力资本丰富,资金供给充裕,消费升级加快,有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创新驱动能力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平台等新的增长动力更加活跃;有东中西南北的战略回旋纵深,区域“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新增长极带动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发展。

五是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保证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情。能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融合不断增强,两个比较优势得以更好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3. 面临挑战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一是外部冲击更大,外部环境更严峻,国际安全重要性明显上升。疫情之后,西方国家会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再认识,对中国崛起的防范更加强烈,我国产业链不仅面临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巨大风险,也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高低两端的夹击压力;美国对我国的遏制更加全面和强化,中美之间的经贸、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博弈更加激烈;全球经济发展整体趋缓,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加大,贸易摩擦加剧,不确定性增强。二是内部风险集聚,转型压力大,国内的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十四五”是经济社会剧烈转型阶段,转型压力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人口政策、离退休制度、对外开放、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改革难度不容小觑,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就业压力等各类风险凸显,“六稳”工作更加严峻,特别是如何消化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大规模债务和金融流动性风险,成为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能力的巨大考验。

二、“十四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大战略

1. 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把握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安全建设,坚守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千方百计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供给,加快补齐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努力提高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开局良好。

2. 主要目标

适应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需要,基本补齐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短板,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在建设制造强国、消费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生态强国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链的区域布局、行业布局,加大海外企业并购力度,推进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在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增强我国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努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不断释放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培养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和习惯,力争靠我国自身的消费来支撑我国经济的稳定循环,发挥消费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引领作用。

三是加强基础学科和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我国创新活力和科研实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强国持续发力。

四是优先发展教育,构建全体人民普遍享受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教育制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强大的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五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六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制度引领推动绿色发展,推动我国加快迈入生态强国时代。

3. 重大战略

“6+8”战略,即:

主体性战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消费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生态强国战略。

基础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军民融合战略、陆海统筹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十四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任务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框架下,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二是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主线,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是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新平台,形成国际化的新兴产业集群;四是加快完善新经济、新消费发展环境,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引导行业形成稳定预期,完善新经济、新消费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五是构建以民生为中心的体现共享、体现安全、体现健康的体制机制;六是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把人才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效能。

2. 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重构经济发展动力体系,着力推进动力升级,全面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体制机制,培育形成强大的供给新动力、需求新动力、区域新动力和开放新动力。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升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注入供给新动力;二是继续实施新一轮的收入倍增计划,深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持续改善民生,积极促进消费升级,不断释放需求新动力;三是提高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增强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集聚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大力培育区域平衡发展新动力;四是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动力。

3.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构建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保障体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强化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整,更加体现社会对公平的呼唤,在推动共享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性进展;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四、推动“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实现的重大改革举措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激活经济全局;二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宏观管理机制;三是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农村全面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城乡资源市场化配置;四是推动城乡体制改革,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攻坚战,逐渐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五是完善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推进重大突发事件治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六是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七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国际经济协调合作共赢机制,加快海外战略布局,巩固和提升我国海外利益。

五、未来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对策建议

1. 战略目标

未来15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各项制度基本成熟定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建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元以上。

——法治建设。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文化建设。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强国,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社会建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收入比减小到1.5以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科技水平。基本突破“卡脖子”问题,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高,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基尼系数减小到0.35以内。

2. 对策建议

一是更加突出地加强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各种制度优势转变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效能。

二是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依托,加快形成具有全球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深度挖掘国土潜力,不断释放国土空间发展效能。提高超大城市群治理能力,推动国际大都市圈的形成,形成世界级增长动力源;加快中西部发展和产业的梯度转移,重塑全国生产力布局,平衡地区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平衡城乡发展;调整行政区划,适当缩小部分省域面积,实现扁平化管理。

四是持续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攻坚战,基本解决“半城镇化”问题。

五是把我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和国际话语优势,加快形成更加自信的文化和话语氛围,大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地位和作用。

六是抓住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链布局调整的时间窗口,努力构建新型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形成新型全球化格局。

[1] 此系2020年4—5月间为完成中央交给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任务,按照校(院)委领导的要求,笔者带领的一个研究组提出的初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