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骞(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 高慧芳
- 2958字
- 2023-02-08 18:01:57
长安游侠少年郎,英勇无惧揭军榜
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早春时节。
长安,未央宫。春寒料峭,冷气袭人。
躺在龙床之上的汉景帝刘启奄奄一息,这位大汉帝国的第六位帝王,正满眼眷恋地望着这偌大的宫殿,想象着宫殿之外庞大的帝国,满腹愁思、万般不舍。但是,他知道自己到了告别和托付的时刻了。
刘启自认为勤勉一生,没有辜负这个“启”字,他一直在努力做好这个大汉帝国的管理者。正如后代史书上的评论,承上启下,既把汉文帝的休养生息发扬光大,又努力削藩加强集权,为自己的儿子刘彻开启了大一统的局面。
但是,又有那么多往事涌上心头……下棋时用棋盘打死的吴王太子刘贤,平定七国之乱时处死的晁错,还有那五天不吃不喝、吐血而亡的耿直的周亚夫,恍惚之间,他仿佛看见这几个人一起向他走来,在向他诉说着什么。他口中喃喃自语:“不是我的错,不是我的错!非朕本意!非朕本意!”
猛然从梦魇中惊醒,刘启定睛一看,窦太后正满面愁容地望着他。皇太子刘彻还跪在床前,青涩之气未脱但眼神坚定。望着跪在面前的十五岁的刘彻,景帝陷入了沉思,这个爱子一直被寄予厚望。他出生时的漪兰殿,满室馨香,那是上天给予的祥瑞之兆吧!大汉交给他,一切能够顺利吧!
刘彻七岁被立为皇太子,为了好好培养这个接班人,专门让他拜卫绾为太子太傅、王臧为太子少傅。卫绾谨慎谦卑、清廉忠厚,自己赐他剑,他不敢收受,因为他已有先帝(汉文帝),赐予的六把剑,而且全都谨慎保管,没有拿出一把去和别人交换。这样的师傅,应该能够教出一位性情敦厚谦和的学生吧!这样敦厚老成的性格,应该能辅佐好一位少年天子吧!而王臧,这位出身兰陵的儒生代表,是申公的弟子,凭着对于儒学的熟悉和深厚的学问修养,培养了刘彻对儒学的感情。把国家交给刘彻,有母后的辅佐、朝中大臣的忠心,各方势力都不足以撼动新皇帝的帝王之位。想到这里,汉景帝刘启终于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窦太后缓缓坐直身子:“启儿平定七国叛乱,一生盼望和平。那就多铸陶俑,陪葬阳陵,让他们追随着先皇帝继续征战,以保我大汉永久太平吧!”
入葬阳陵,汉景帝结束了他的一生。一代帝王结束了以他和父亲命名的时代——文景之治。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十五岁的天子,正是一位少年!而少年心中,正孕育着全新的关于大汉帝国的梦想。他手里,也需要有新鲜血液和得力干将。那怎么办呢?有样学样,像祖父和父亲学习,广纳贤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于是,即位不久的汉武帝刘彻,就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之士”。一时间,各方人才跃跃欲试,都想在新皇帝和有实权的太皇太后面前赢得一席之地。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已经是汉武帝刘彻登基的第二年了。公元前140年,董仲舒献上了他的《天人三策》,无论是中央集权的理论还是君权神授的思想,都正符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年轻的汉武帝开始一步步落实董仲舒设想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新政。然而,核心权力圈的角逐表面风平浪静,但水面之下暗流汹涌。实权此刻依然掌握在太皇太后窦氏手中,窦太后信奉的是黄老之学,与汉武帝倾心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不可避免地碰撞到了一起。特别是落实到具体施政方针上,必然引发冲突和矛盾。
建元二年(前139),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直接上书汉武帝,请他不要再将政事禀奏窦太后裁决并听取意见。窦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将两人下狱并命令他们自裁,并废除了汉武帝的一系列新政。左膀右臂瞬间被削去,刘彻也明白了,此时羽翼未丰,还不是可以和窦太后抗衡的时候。除了忍气吞声,缓缓图之,暂时还没有良策。
在这样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环境下,十七岁的少年天子对于远征的渴望,正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打破固有的格局,开拓西北地区与匈奴关系的全新局面。于是,招募出使匈奴使者的公文布告张贴在了长安城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人们闹哄哄地围着城门内张贴的布告,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啊,征召出使西域之人,这可是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啊!”一位声音洪亮的少年嚷嚷着。
“年轻人懂什么!西域万里之遥,匈奴吃肉饮血,岂是我大汉儿女可以生活之地?”须发花白的老者语重心长地叮嘱着兴冲冲的年轻人。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对吧?大不了一死,横竖都是英雄好汉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不服气。
“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人群中立刻有年轻人呼应。
朝廷张贴皇榜,征召出使西域之人。
这时候,人群中走出一位身材高大、肩膀宽厚、眉宇分明的青年,一看上去就令人心生安稳与敬重。他朝几位年轻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要尊重长者,又略微清了清嗓子,掷地有声地说:“各位,请安静一下。这位老伯说的有道理,鄙人张子文,单名一个骞字,幼时跟着家师和邻里兄长们读了一点《山海经》,听说西方有各种神奇怪异之物,令人心生畏惧。但是,西域也有我中原没有的奇特物产,如果不亲自去走一遭、看一番,岂不是终身憾事!这是为私,值得一探究竟。且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不仅要成就自己,更要为天下百姓想一想。匈奴屡屡侵犯我大汉边境,烧杀劫掠,在秋收季节践踏良田,逼迫我们的同胞无粮可收、挨饿受冻。我们大汉的热血男儿岂能忍受同胞受此摧残!如今,出使西域,于公于私,都是义无反顾!”
“说得有道理啊!”“你是谁?何来如此胆量?”人群被他这一番话震撼住了,也慢慢沸腾起来。
“在下郎官张子文,汉中人。”说话之人一步一步走到了前面,双手缓慢却坚定地揭下了皇榜栏里的布告。
“有人揭榜啦!”人群沸腾起来。
守榜的士兵一看有人揭榜,立刻把张骞引导到旁边的亭子里,登记在册之后,另有一队士兵引着他往宫城方向走去,这是要向皇帝复命了。本来他们还以为不会有人来揭榜,自己可能要在烈日下晒上几天,却没想到真的有这等英勇无惧的人物!所以,引路的士兵脚步也格外轻快,心里都对张骞充满敬佩和感激。
未央宫内的汉武帝刘彻,正在一圈一圈地踱步,思量着何时有人揭榜,能够前往匈奴地域一探究竟。这是他的棋局和谋划中的重要一步,不仅可以锻炼出忠于自己的人才,而且可以打破在朝廷中处处受人掣肘的僵局,树立天子威信!
“揭榜人张骞,汉中郡城固人,郎……”通报的人话音未落,刘彻就立刻下令宣张骞觐见。张骞看到年少英气又意志坚定的少年天子,跪拜之后,把揭榜时的豪言又说了一遍。汉武帝刘彻一看张骞有如此胸怀抱负,而且身材高大、英勇无惧,心里甚为高兴。君臣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此去万里之遥,需有可信可用之人助你一臂之力。”刘彻把手一挥,屏风后面走出一个高鼻梁、深眼窝的胡人,但此人完全是汉人常服装扮。张骞心中略有疑惑,正要发问,只听胡人自报姓名。
“贱奴甘父参见陛下!”
“张骞,这是我为你选的助手。他精通匈奴语言,善于骑射,熟悉西域地形,有他助你,朕也放心。”
“陛下深谋远虑,臣一定不辱使命!”张骞既震撼又感动,天子的谋略与抱负,自己的功业抱负,都系于这一件事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有了皇帝的支持,接下来的筹备工作顺利非常。张骞和甘父前往诏狱,选拔了一批身强体壮,又有一定技能本领的死囚犯,充实到使团队伍中,给了他们一个活命和戴罪立功的机会。
长安城内的豪商富贾们也闻讯而动,纷纷表示愿意赞助。他们心底盘算着,如果这使团顺利成行,把前往西域的商路打通了,那么源源不断的西域物产就可以运到长安城,而大汉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也可以卖到西域,从此以后,不止十倍的利润就会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