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6年进入证券行业开始接触股票市场的,恰逢中国股市第一个有思想的牛市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虽然当时我只是一个证券营业部的柜台收银员,但亲眼看到了交易大厅中的股民为深证成份指数每一次突破新的千点大关欢呼雀跃的情形。的确,每一位证券从业人员和股民都在为那一轮牛市而兴奋着、忙碌着,正是这种令人欢欣鼓舞的氛围吸引了我,于是我很快就主动申请从一名财务工作者转为一名投资咨询人员,成了一个从零学起的菜鸟研究员。当时,我们的入门书籍是一个台湾人写的黄皮书叫《股票操作学》,那本书写了台湾地区股市的历史,介绍了许多技术分析的方法,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于股市的认知都是从技术分析起步的,那时开始研究K线图,研究MACD,研究各种技术指标……但是,我清晰记得当时还有一份被称为投资宝典的业绩和送配方案预测表,它出自君安证券研究所,两页纸的表格代表着巨大信息和财富,这也是我第一次被基本面研究的力量所震撼。

机缘巧合,三年后我进入了国内顶尖的证券研究机构——华夏证券研究所(后来的中信建投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法人形式存在的证券研究机构,在这里的七年时间,我经历了规范研究的起步和逻辑思想的纵深发展,也见识到周边同事对于行业和公司发展有思想有深度的研究,这些同事后来都成为了国内优秀的基金经理、新财富榜上有名的卖方研究员、各大证券研究所的所长等。而我自己也在前辈的带领和同事的感染下开始了国内最早的有一定范式的策略研究,成为国内最早为专业投资者——基金公司提供卖方研究服务的一员,后来也幸运地成为国内一家中型券商——东兴证券研究所的创建者和管理者,带领我们的研究团队在竞争激烈的卖方研究市场中建立了中小市值的特色研究品牌,当年创设的“东兴八骏”组合也取得了骄人的收益率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当然,在从研究员到研究所所长的成长过程中,让自己受益匪浅的另一条路径是媒体合作。首先,我在老领导的推荐下走上了电视屏幕,开启了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国内主流电视台为期十几年的股票市场分析生涯,一度像今天的网红一样在超市、机场、宾馆、公园被很多喜欢股票的投资者认出来并主动上前交流沟通。其次,我与《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中华工商时报》等纸媒以及那时刚刚兴起的一些像搜狐、新浪等互联网平台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还曾经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开辟了一个叫作“宏观股事”的专栏,记得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要为媒体撰写一篇1 000~2 000字的市场分析文章,稿费一度成为我在那个年代的重要物质生活补充。

多年的专业研究为我从事证券公司的各种业务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底蕴,辗转于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另类投资、衍生品投资、股票投资、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多个与投资和研究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岗位也算能够游刃有余。更为难得的是,我亲历了很多投资类业务的全过程,实现了自己从研究到投资的提升,也真正认识到投资的魅力和难点。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对投资和研究共振更深刻的感悟,对投资和研究也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股票投资在专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中其实只是大投资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对于很多中小投资者而言,股票投资好像是他们投资的全部,我看过太多投资者在新股中奖后的忘乎所以,看过太多投资者在牛市获取高收益后像股神一样得意忘形,也看过在2015年股灾期间很多投资者的资产都变为了负资产,甚至最终倾家荡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中小投资者的不容易。

在这么长的从业时间内我拥有了令我至今都感到非常幸运和欣慰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很骄傲我拥有一群非常出色的同事,他们很多都已经是投资和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我也很骄傲自己培养了一批非常出色的年轻人,他们很多都已经在专业的投研岗位上成为中流砥柱。我还很骄傲这些年在各种场合讲课或做报告时能够把自己的专业分析分享给那些对股票市场并不熟悉的新老朋友。总而言之,不管是出于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情感也好,基于我对很多专业人员成长所需知识储备的了解也好,还是基于一种能够为一些希望从事这个行业或进入股票市场投资的新生力量提供一些专业引导的社会责任感也好,恰逢我的工作出现了调整,让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段从业以来十分难得的、相对宽松的时间,我能够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总结自己20多年的投资和研究感悟,所以才有了这一本书,一本对自己从业二十六年的感悟和投研心得进行总结和分享的书。

在构思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这本书到底是要写得通俗还是更加专业?谁会对我的分享更感兴趣?到底是多写案例还是多写数据和逻辑?哪个对投资者更有帮助?到底是聚焦各种具体的股票投资还是写一些特殊的投资模式和金融产品?到底是只写符合所谓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投资逻辑还是写一些基于市场交易逻辑的主题投资?反复思考之后,我还是决定以我出身于策略研究员的背景为基本立足点,结合自己多年超出股票投资范畴更广泛的视野,以历史、数据和逻辑为核心整理自己的投资研究心得,提炼应对牛熊市场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建立消费、科技、周期、重组等大类投资品种的基本法则和模式,附以中国股票市场特有的投资模式和当前新兴的或最前沿的金融产品分析,为投资者多维度地展示股票市场投资的丰富多彩。

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有过多次反复,但我最终决定既不要写得太通俗,股票投资毕竟是一个有门槛的事情;也不想写得太专业,毕竟很多投资者永远不可能掌握类似DCF这样的绝对估值模型,不可能亲赴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我没有写太多的股票投资的成功案例,虽然我可以邀请优秀的同事们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但我担心很多知识储备不足的投资者会陷入一些成功个案中,把偶然当作必然。所以成文的结果就是更多地以数据的展示、历史的回顾为主,穿插一些股票表现原因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可以付诸实施的、清晰的、明确的基本法则和要义。我相信,这些既可以成为每一名愿意进行思考的投资者的重要指引,也可以成为一些专业投资者总结和建立投资体系的逻辑支撑,还可以成为有志于从事证券行业的莘莘学子的入门启迪。

让我们一起拥抱未来必定更加辉煌、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