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笔者2011年出版的著作《利益博弈政策实验方法:理论与应用》的最后一章,从后实证主义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利益博弈政策实验方法进行了透视。那个时候,我就预感到下部著作可能会以协商式政策分析为主题。它的面世比我预想的花了更多时间,从“下一本书”成为了“下下本书”。经过十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这样一部聚焦协商式政策分析的专著终于完成。
我首先要感谢协商式政策实验室的师生,多位合作者和学生与我一路同行,对本书的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其中,何鉴孜与我共同探索了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的转向、协商式政策分析师的新角色;李芳与我合作探索了协商式角色模拟方法,尤其是负责散煤治理项目,协助组织了胡同更新整治项目;王欢、陈步林、贾鑫、周晨、王倪、刘倩、刘会心、蒋杰妮、段炜贞、何赛等先后围绕相关领域开展论文研究或参加项目实践。我也感谢尹旭、苏学颖、郭恋、宋宇、刘玲、贾璇、葛锦榕、韩怡宁、孔慧、刘心怡等同学参加相关的研究或研讨。
我的研究还受益于与亨德里克·瓦格纳(Hendrik Wagenaar)教授、科恩·巴特尔斯(Koen P.R.Bartels)教授的讨论,特别是亨德里克·瓦格纳,他是协商式政策分析的奠基者之一,我们共同主编了两个相关期刊专辑,并保持连续的合作。后实证主义政策分析的主要旗手弗兰克·费舍尔(Frank Fischer)教授、协商式政策分析的另一位奠基者马丁·海耶尔(Maarten A.Hajer)教授、公共冲突解决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劳伦斯·萨斯坎德(Lawrence E.Susskind)教授提供了重要建议。我还要感谢美国共识构建研究院的执行主任帕特里克·菲尔德(Patrick T.Field)邀请我访问该机构。此外,凯瑟琳·哈特福德(Kathleen Hartford)教授、我的朋友尼古拉斯·杰克逊(Nicholas D.Jackson)博士为我的研究提供过长期支持。
衷心感谢过去几年里的一些合作者,特别是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的主任宋庆华女士,以及该机构的赵旭、欧阳小珍等同事,我们在城市治理领域多有合作。我也要特别感谢相关实践项目的众多协商参与者和相关官员,没有他们的参与、信任和支持,协商式政策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
虽然本书不是专门的教材,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在我的“公共政策研究专题”“协商式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前沿”等硕士生、博士生的研讨课上多次讲授和讨论,教学相长,每一轮的课程都使我对协商式政策分析理论体系有新的思考,感谢过去十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参与。
在我的研究旅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直提供了稳定的资助,我深表感激。2018年迄今,北航人文社科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持续支持。书中的部分内容早先曾在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感谢这些期刊的认可和匿名评审人的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政策研究》(Policy Studies)等期刊,构成本书理论核心的一系列较重要的文章分别在这些期刊上发表。
从北京理工大学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金林、魏一鸣、洪瑾、郑晓齐、蔡劲松、涂晓芳等历任院系领导给予了我重要支持,提供了宽松、温暖的工作环境,使我能专注于本研究。感谢美国雪城大学麦克斯维尔学院(Maxwell School of Syracuse University)冲突与协作研究中心(Program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esearch on Conflict and Collaboration, PARCC)和中美富布莱特项目为我的访问研究提供支持,在雪城大学我推进了协商式智库的有关研究,感谢中心时任主任凯瑟琳·杰拉德(Catherine M.Gerard)为我提供优越条件,这对本书的撰写至关重要。我还要一如既往地感谢我的忘年交路易斯·克里斯伯格(Louis Kriesberg)教授多年来的鼓舞和友谊。
何鉴孜博士阅读了全部书稿并逐章给出了中肯建议,胡象明教授、任丙强教授、颜昌武教授审阅了本书框架并提出宝贵意见,王欢、贾鑫协助了全书校阅,在此一并感谢。当然,我对本书的不当之处承担全部责任。
最后,我还要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孔继萍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