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解感统,帮助孩子聪明地成长

感觉统合对我们有多重要

我是一名脑力运动训练导师,研究儿童感统已经15年了。每当我在各个平台给大家做育儿科普时,总有人问我:“我家孩子做事特别不专心,是不是感统失调了?”“我家小朋友阅读能力很差,是感统失调吗?”

想知道什么是感统失调,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感统”。

下面就让我带着你,对孩子的感统做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吧。

感觉统合:良好知觉与精细行为的基本保障

“感统”,是“感觉统合”理论的简称,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适应过程。

早在1969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nna Jean Ayres)就初步提出了“感觉运动系统”理论,并把这个理论应用于临床的辅助治疗。到1972年,她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的理论。

爱尔丝博士认为,人类在各种环境中活动,靠人体感觉器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来探索、获取周边环境的各类信息,再由大脑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形成知觉。而大脑在获得这些信息时及时有效地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理论概念总让人费解,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生动地说明什么是“感统”。

“红绿灯”和“幼儿园门卫”

我先举第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把感觉统合比喻成“红绿灯”。

街道上车比较多,但是在红绿灯的调控下,车辆会有序通行。如果没有红绿灯,那么城市的交通情况就会乱作一团,陷入瘫痪。

感觉统合就像城市中的红绿灯,在我们身体中指挥、接收、处理、加工大脑所接触的信息,然后让这些信息有条不紊地输入大脑,大脑再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做出反馈。

红绿灯还会结合上下班时段等高峰期,根据实际路况调整切换时长。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大脑也会因为获得外界的不同刺激而做出恰当的反应。

第二个例子也是我经常讲的,是把感觉统合比喻成“幼儿园门卫”。每个幼儿园都需要门卫。门卫每天早上会把小朋友迎进门,并把他们准确地交到对应的班级负责人手中,然后催促门口的家长及其他无关人员离开,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正常运转。同样,感觉统合就是要把那些有用、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将无用、无关的干扰信息过滤排除掉,不允许它们进入大脑。这就相当于“幼儿园的门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脑高效、正常运转。

苹果为什么是“苹果”

“感觉统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要将许多分散的信息整合成整体。

例如,我们如何认识一个“苹果”?当然是要通过眼睛、鼻子和嘴巴,以及手指的皮肤,还有很多关节肌肉来协作认知。

首先,眼睛会告诉大脑,苹果是红色的;手指会告诉大脑,苹果的外表比较光滑,表面是圆弧形的触感;鼻子会告诉大脑,苹果闻起来很香;嘴巴里的舌头会告诉大脑,苹果吃起来是酸酸甜甜的。其次,在吃苹果的时候,需要用手握住苹果,准确地递到嘴边,张大嘴巴。最后,通过嘴巴中的牙齿咀嚼苹果。

大脑在认识苹果时,需要把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手里感觉到的,嘴巴尝出来的……这些信息统合在一起,最终才能认识“苹果”,并赋予苹果认知上的意义。

如果把以上信息单独提取出一两个,就不能准确得出“这个东西是苹果”的认知。视觉上的红色的不一定是苹果,闻起来有香味的不一定是苹果,吃起来酸酸甜甜的也不一定是苹果。

如此复杂的过程,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是由于人的本能所致。

所以,感觉统合就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大脑把这些信息整合、加工、统合之后,形成一个认知,最终得出“这个东西是苹果”的结论。

这个过程是通过多种感官系统输入信息,激发感官产生神经冲动,然后输入中枢神经,神经中枢再把接收到的信息加以组织、比较、存储,将过去和现在的信息统合之后,调动个体做出恰当动作的,之后中枢神经系统再把这些信息进行动作输出(动作输出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一种表现)。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回馈信息,这就是大脑工作的流程,也是“感觉统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