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营销的营,首先是经营的营

营销,在当今社会中是一门显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企业的营销动作是最容易被看到的。营销本身就包含了品牌推广,既然是推广,看到的人自然就会多;看到的多,大家对营销的印象相对就会更深刻。

这当然是好事,它给从事营销的朋友带来很多机会,也让更多的朋友关注到营销这门学问。在实际的商业经营中营销确实也很重要,它能有效帮助企业获得业务发展,打造长久的品牌资产,协助企业基业长青。

但凡事不能过度,我们也不能把营销的作用无限拔高,认为有了好的营销就会有一切,那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实际上,品牌的成功首先是企业的成功,企业的成功则要归功于企业经营的成功,而营销本身是企业经营的一部分。如果经营本身是一艘帆船,那营销就是风帆,执行营销活动就是对风帆的操作。但如果你只懂得操作风帆,那船坏了就没办法了。如果你具备造船的知识,当没有风的时候,也许可以造一个划桨的船出行。

许多精于营销技巧的朋友,后来再想往上提升往往有一定难度,因为他们很难再向上一个层次思考。只在营销这一个层次思考营销终究会有限制,如果想对营销的认知再提升一个层次,你应该思考的是商业经营的逻辑。

战略管理学家阿诺尔特·魏斯曼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于与问题相邻的更高一级的问题的解决。

营销和经营的关系也是如此。营销威力的发挥与成功,其实最终依赖企业的经营和组织能力。在小马宋的营销咨询实践中,我们非常关注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这为我们抓住关键问题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而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也证明这种思考顺序是有效的。

所以本书主题虽然是在讲营销,却在思考每个具体营销问题的时候都会向上追溯一个层次,让读者理解更高一级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营销问题。

我们在与客户的合作中也认识到,营销的本质是帮助企业经营,企业经营的本质是让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获得长期优势。没有经营,就不会有营销,没有好的产品,推广也只能是一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营销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服从企业的目标。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的成功是综合要素的成功,本质上是企业经营的成功。企业经营要想成功,就要遵循合理的经营逻辑,并且具备好的经营人才、资源、组织和能力等。一个营销点子就能拯救企业的说法是片面的和绝对的,是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律的不尊重。

在正式开始讲述本书内容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几个我知道的故事,然后讲一讲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原来是4A广告公司4A是美国广告公司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的缩写,4A协会对成员公司有着严格的标准,因此所有的4A广告公司均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跨国广告代理商。——编者注的创意总监,是从设计师逐步做上去的,后来出来做了一个自己的设计公司。依托做创意总监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加上从4A公司接的设计外包业务,他的公司开业第一年还不错。

但遗憾的是,开业即巅峰。由于他并不擅长开发新的业务,当那些老客户资源逐渐用完了,他的公司就再也没有什么新业务了。结果这个设计公司在5年后就只剩下三名员工,每年也就一两百万元的业务,仅此而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让我想起在过去几年,好多原来做代工制造的2B(面向企业用户)业务的公司非常急迫地想转型做2C(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当然,2C的业务看起来是很好,比2B业务毛利高,可是它们没有搞清楚,这种业务和单纯地做代工制造需要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

代工制造,其核心能力是大客户业务洽谈和制造效率,不会涉及终端销售问题。就像原来这位创意总监,他的核心能力是美术设计和创意,但他不具备经营一家设计公司的能力。自己开公司,看起来很美好——自己做老板,不受约束,赚的利润都是自己的——但大多数公司赚不到钱,你想开公司赚钱,首先要具备经营一家公司的能力才行。

我遇到过很多公司,有头部的三七原料供应商,但它们想做自己的三七品牌;有帮知名品牌做食品包装的,但它们想做自己品牌的食品;有做奶茶设备的,它们也想做自己的奶茶店;有做茶叶的,它们想做自己的茶饮料品牌……

它们想跨行业经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自己这行太难做了,感觉换一换会很好。这里有两个误区:一个是以为别的行业很美好,其实它们不知道别的行业也很难做;另一个是“以为自己也能做”,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你擅长制造业,那就努力做好制造的事,除非你有很多很多可以浪费的钱等着你去试错。

我也认识一些自媒体人,他们自己有渠道,帮别人卖东西卖得很好,于是就动了心思,想自己也做一个产品来卖。结果做了实业才发现这是个巨大的坑,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直播和叫卖,而不是做产品,因为直播带货和经营服装品牌需要的完全是两种能力。

讲这第一个故事,我想提醒你的是:做什么事,不能基于美好的愿望,而是要基于能力和资源。老鹰可以吃到兔子,鲨鱼却吃不到,但鲨鱼不应该羡慕老鹰,而是应该努力捕捉更多的鱼。

第二个故事:有一次,我去拜访一家广州著名的餐厅。为了了解这家餐厅,我提前去体验了一次。后来见面的时候,我讲了几个我的感受。

第一,我找不到这家餐厅,因为它的名字只印在了那栋大厦的电梯门口,而且是印在不锈钢门框上,非常不明显。他们特别熟悉自己的每家店,所以从来没想过顾客还会有看不到、找不到餐厅的问题。

第二,我不知道怎么点餐。我拿着服务员提供的粤式点心菜单,上面的分类把我看得迷迷糊糊的,完全看不懂。我在大众点评上看到的推荐菜,在菜单上却怎么都找不到。但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第三,我不知道这些点心的价格,对于菜单上“超、优、大、首、加”这些单字,我完全不明白,也没有在每道菜后面看到价格。当然他们知道,在菜单的背面有每一个类别的价目,常客可能知道,自己人也知道,但是我真的不知道。

第四,我对每个顾客要被强制收茶位费非常费解。他们说这是广东的传统,每个酒楼都要收茶位费。

我们有个客户叫“遇见小面”,他们的总部在广州,他们在下午推出了“下午茶9.9元均一”的小吃。我们曾经专门讨论过这个说法,“××元均一”是广东人的说法,其实很多外地人看不懂。遇见小面现在开到全国了,它就不能用一个只有广东人才能看懂的说法,所以我们把这句话改为“解馋下午茶,样样9块9”。

请注意,你要在全国开店,就不能从一个广东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你熟悉你的餐厅,但顾客不熟悉,你要从顾客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你的审美品位不是顾客的审美品位,你的思考角度也未必是顾客的思考角度。我相信,一个跳广场舞的大妈,你可能觉得她的服装品位很土,但她一定觉得自己穿的是最好看的衣服,所以你不能用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去要求顾客。

一个喝现煮苦味咖啡的专业咖啡客,没有必要嘲笑在星巴克喝80%都是牛奶且甜度很高的拿铁的顾客,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你不能用自己的口味要求别人。

有一次我去重庆见一个客户,客户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重庆的火锅这么好吃,却没有特别火的全国性品牌?”我说,其实只是重庆人觉得重庆火锅好吃,作为一个山东人,我觉得重庆火锅又油又腻、又麻又辣,我真的没办法接受这种重口味。同样,作为一个山东人,我也不推荐你去吃“正宗”的山东煎饼,因为正宗的山东煎饼在外省人看来简直难以下咽。现在卖得好的煎饼,要么是改良的煎饼卷各种菜,要么是天津的煎饼果子,根本就没有“正宗”的山东煎饼。

所以,你了解的不一定是顾客了解的,你想要的不一定是顾客想要的,你喜欢的也不一定是顾客喜欢的。

通过第二个故事,我想告诉你的是:做营销,不能基于自己的视角和偏好,而是要基于顾客的视角和偏好

第三个故事:大概在十年前,我认识几个专业的科技和互联网自媒体。有一位自媒体大V,洞察力和专业能力都很强,他的文章曾经被互联网大佬点赞和转发过。但是今天再看,那些专业互联网自媒体在今天几乎都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接了太多的“软文”。软文就是某个品牌找来想让你按照它的意思和方向,写一篇关于这个公司或者品牌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是付费的。企业找你写软文,当然不希望你写它不好的地方,你只能变着花样夸它。这就失去了客观性和独立性,当你的软文越来越多,你提供给读者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少了。那个大V其实是以批判见长的,但软文只能夸。所以你就会看到他许多观点前后矛盾的文章。渐渐地,他的阅读量越来越少,影响力也越来越小了。

专业的自媒体就应该写独立的观点和洞察,为读者提供价值。那这些自媒体怎么赚钱呢?可以直接发广告,不要变着花样写软文,这才是把影响力持续下去的方法。

我们为一个客户做用户调研时,在调研对象的选取上出现了失误,因为我们调研的并不是这个品牌想要的用户类型,客户对此提出了疑问。负责这个客户的同事用他的“专业知识”说服了客户,让客户消除了疑惑,后来这个同事还很有成就感地和我说,他怎么说服了这个客户。

我听后对他说,你虽然在这件事上“搞定了客户”,但实际上我们的用户调研确实出了问题,你不应该说服客户听你的,而是应该重新选定目标用户去做调研。我让他打电话向客户认错,然后重新调研。我们要的不是让这个项目在客户那里通过,而是要真正地为客户提供价值。

对一个科技互联网的自媒体来说,顾客价值就是深刻的、有洞察力的文章和观点。

对一家咨询公司来说,客户价值就是它为客户提供的有效的营销和品牌解决方案。

一个自媒体去写软文,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收入而忽略了顾客价值。一家咨询公司去糊弄客户,只是追求一个项目可以推进,却不管能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收入而忽略客户的需求。

但我们要明白,为顾客创造价值才是一个公司、一个品牌安身立命的根本。企业只有为顾客创造了价值才能获得回报,顾客价值才是顾客购买的原因。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却只想着怎么赚钱,那它就真的赚不到钱了。

我讲这第三个故事,是想提醒大家:做企业、做品牌,不能基于自己的利益去思考问题和行动,而是应该基于顾客的需求和利益去思考和行动

在本书中,我并没有送给你万能的方法和武器,而是请你从最根本的角度去思考经营、品牌和营销。

最后,我再次强调:

做什么事,不能基于美好的愿望,而是要基于能力和资源。

做营销,不能基于自己的视角和偏好,而是要基于顾客的视角和偏好

做企业、做品牌,不能基于自己的利益去思考问题和行动,而是应该基于顾客的需求和利益去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