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创业英雄刘邦和项羽最根本的区别

大凡出身底层,奋斗起家的创业英雄,都必然要过一道坎,经历一个考验,那就是如何跟读书人,尤其是在某些方面远比自己聪明的、会读书的人在一起合作——只有通过了这个考验,他们才有可能让自己事业壮大兴盛起来,而通不过这个考验的就注定半途而废。

不读书的人当英雄容易;当了英雄以后,却麻烦多多。一方面事业怎么发展?这个问题,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下容易判断——一旦首战告捷,情况不一样了,却很容易陷入迷茫。在这个时候,老是有人来找他们,想为他们指路,但这些人中间(包括朋友推荐过来的朋友)谁有本事,谁是瞎侃,他们也看不准。

宋人胡宏曾这样评价楚霸王项羽(明显是一首宋朝人拿手的“翻案诗”,针对的就是唐人“刘项从来不读书”的说法):

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歔。

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项王》)

他说项羽先学剑术(“三尺”),而后学兵法(“万人敌”),但到头来输得一败涂地,原因都是因为他从来不想好好读书,此处也有拒绝领会儒家道理的意思。

但是这个案翻得不大成功。没错,项羽从来不读书,虽然是贵族子弟,但满脑子虚荣、粗俗的东西很多,身上没体现出什么与众不同的文化教养。不过,作为他的对手,刘邦就读过书吗?宋朝学者的见解并未指出刘邦、项羽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其实,刘之所以战胜项,不是因为他从小是个“五道杠”的好学生,饱读诗书,而是因为他懂得用什么人可以弥补自己没读过书的缺陷。

我那位温州籍博士生朋友说,除了真的什么书都不读的人有可能最有创造力之外,另一种最有创造力的人,就是最会读书,什么书都读,而且对一切书中观点都能批判吸取的人。“倘若最不要读书的人和最会读书的人能怎么样结合到一起,那么闯天下就一定闯成!”(带点口音,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说“创天下”还是“闯天下”,姑且含蓄点儿。)

从小都没读过什么书的刘邦和项羽,之所以命运天壤之别,史家一般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劝告,而汉高祖刘邦,个人形象虽然不及项羽(有时甚至显得相当猥琐),却能在“闯天下”的较长时间里把一批“王者师”聚拢在身边,对他们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开放的决策程序。唐人韩愈写道:

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

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过鸿沟》)

在签订了以鸿沟为界的临时停战协议之后,是谁劝说刘邦调转马头追击项羽,鼓足勇气进行决战?还不就是张良、陈平那些平日里向他讲解谋略、建议对策的谋士?二赖子出身的刘邦和他们组成了一支“最不读书的人和最会读书的人”相结合的团队(这中间也包括来自不同读书人的不同建议),果然成绩斐然。

这里还有两个注意事项:依靠“会读书”的人,而不是依靠仅仅是“读书人”的人。与读书人合作往往很累,市面上流行的理论和做法,他们都感兴趣,都想引进。但与会读书的人合作就不应感觉到累,因为他们会帮助接受咨询的人排除很多没有用的想法和建议,让后者集中精力去做现有条件下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自命远离书本的实践家,其实往往是某位过气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而自称天佑神助的政坛狂人,究其妄念来源,也无非是几年前流行一时的某三流学者。”(7)

各种思潮对人的影响,各种理论对实践的干预,使那些自命“刘项从来不读书”的反叛人物难以保持精神的纯洁、立场的独立,更不消说在应急策略上的疏忽大意或一时苟且。他们中间所有想要获得成就、延续荣誉的人们,只能有一种活法,那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或者是借助别人的头脑,通过不断分析现实、筛选理论,来保持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的贞操。

因而大凡出身底层、奋斗起家的创业英雄,都必然要过一道坎,经历一个考验,那就是如何跟读书人,尤其是在某些方面远比自己聪明的、会读书的人在一起合作——只有通过了这个考验,他们才有可能让自己事业壮大兴盛起来,而通不过这个考验的就注定半途而废。这条经验不仅楚汉之争能证明,很多现代企业都正在证明着。

世界上其实有很多精彩的路,只不过没有一条是只靠一个人就能走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