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有的事比读书更要紧

秦朝灭亡的时候,中国人还来不及写《过秦论》;乡村企业家在创办他们的第一个工厂的时候,书店里卖的经济理论全遵循着苏联的理论框架。在新一代企业家创业的时候,所想到的应该不是书店里卖什么书,市面上流行什么理论,倒是可以想象一下全世界思想家还有什么书尚未写出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二代”的时代。决定这个时代成败的,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什么的,而是第二代的改革者。

第二代的改革者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人或许仍不得而知,但他们不是什么人却几乎没有疑问。像改革初期那种大字不识几个,但说干就干的基层企业家可能不再容易见到了。

取而代之的,或许将是一些胸怀大志、不甘寂寞,同时又被各种无聊考试拒之门外的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点,从本世纪初年代或已看出了点苗头。

然而青年知识分子出身的企业家,与改革初期的那些不读书的大老粗企业家相比,可能有一点不足——有一次我听到一位温州籍的博士生说。企业家创业时是不能读书的,因为书上清规戒律太多。他说,尤其是改革开放前的书知识又狭窄、思想又刻板,读了反倒叫人更挣脱不开前人成见的羁绊。

这样的认识,堪称是经典的回归。古人不是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吗?想要干一番开拓性事业的人,必须先为自己的头脑开拓一个空间。带着一副较少被清规戒律、陈词滥调所污染的头脑,才会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更加敏感,也更富有想象力。

其实,每当在社会变迁、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划时代的变化即将来临时,总是会有一些敏感人士(多半是青年)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去迎接它们的。他们深信自己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潮流,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甚至连上大学、拿学位都会放弃。微软公司开创者的比尔·盖茨、戴尔公司的开创者迈克·戴尔和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乔布斯,都是辍学创业的经典案例。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直到升入大学后第33年后(其实早就在工作了)才拿到了学士学位,这恐怕也只能是因学校破例才有这样的待遇。

能上大学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是不是太草率?难道世界上还有比上大学、学知识更重要的事吗?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家长们都曾有过这样的辩论。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

或许你会回答:凭什么世界上就没有比上大学、学知识更重要的事?难道当英雄不比上大学更重要吗?

古人说“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也说“自古奇男子,往往羞为儒”(当然指的是“小人儒”)。(3)让我们想一想改革开放里的头一拨人物,是不是有些人学历并不高,有的甚至还相当低?再想一想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那些不断上书、呼吁止步、主张倒退的人,是不是有些人学历却相当高,甚至是大理论家?

这两种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在谁读的书多,或谁获得过什么样的学历证书,而完全在于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感觉,在于是不是感到有一些事自己已不得不做,或有一些活动自己将必然投身其中,冲锋陷阵,因为它们代表着时代潮流,根本不会折返。当改革者作出他们的抉择的时候,凭的就是这种抓住机会,拼上一把的精神——既不靠完备理论、操作指南,也根本没必要去找这些东西。这就像一首唐诗写得那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4)(《章竭·焚书坑》)

难道不是吗?秦朝灭亡的时候,中国人还来不及写《过秦论》;乡村企业家在创办他们的第一个工厂的时候,书店里卖的经济理论全遵循着苏联的理论框架。在新一代企业家(不管是上过大学的还是没上过、或只上过一半的)创业的时候,所想到的应该不是书店里卖什么书,市面上流行什么理论,倒是可以想象一下全世界思想家还有什么书尚未写出来。

哈佛商学院曾有一个题为“成功企业家的启迪”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成为企业家的最佳途径无非就是自己真正动手去干。用一句美国俗语说:“想法再好,也不能搬山;要想搬山,还是得靠开动推土机”(5)这句俗语,曾由德鲁克在20世纪90年代借用来讨论战略的定义。他说,战略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的操练”,而是一个现实的努力,是为着一个工作目标而付出的具体的、在资源和人力上的投入。(6)

你想象中的机会是什么?你看到了这个机会的微笑了吗?你准备好与你的机会拥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