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古代封建社会里,许多佛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司命灶君”,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民间传说司命老爷(司命老爷即指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贿赂”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21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著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黏,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黏。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黏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个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祂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贿赂”一下。在晋北地区还流传著“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麦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人们怀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仍有许多乡下地方沿袭这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