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华人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这天也是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华人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馈赠亲朋好友。吃腊八粥已成为腊八特有的节日饮食文化。

20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是以各种米、豆、干果等做成。由于它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是佛教的施斋供品,故又称“佛粥”、“福德粥”。腊八粥早在宋代即已出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明代时,腊八粥已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节日食品。到了清代,此俗更为普遍。腊八节那天,皇宫里用大锅煮腊八粥,请僧侣诵经,帝后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粥。寺院僧侣这天要举行隆重的诵经及剃度活动,以庆祝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同时以杂粮干果等熬腊八粥供佛并馈赠来参加盛会的俗众。在北京的雍和宫中,至今仍保存著当时熬粥用的大铜锅。

腊八粥的用料因地区与口味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果、葡萄、银杏、菱角、青梅丝、玫瑰、红豆、花生......计不下二十余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近代多添加珍珠米、薏仁米、麦仁、黑米,有的还放银杏、百合、莲子、桂圆、绿豆、花豆等,再配以蜜饯食品。这种粥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香甜可口。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当作狮身,半个核桃仁当作狮头,桃仁当作狮脚,甜杏仁用来当狮子尾巴。然后用糖黏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著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在北京,连家中养的马、牛、羊、鸡、狗、猪等六畜也要喂几勺粥。这是因为传说天廷要在腊日派管理六畜的神灵下凡,查访各家六畜的生活情况。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意思。为了领略传统节日的魅力,腊八节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应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