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者挑大梁

2015/11.08~11.09

北京的冬日,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暖气充盈。友谊宾馆会议室,人们脱下厚厚的棉服和围巾,露出各色外套、毛衣,屋子里鲜亮起来。九时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档案学科编委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远在五千多年前,当人类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就出现了。从古老的石刻、泥板、纸草、甲骨等档案到纸质档案的产生,再到近现代照片、影片、录音、录像、机读等档案的出现,伴随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档案财富。档案记录着人类历史的足迹,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长远的历史价值,是人类文献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学科,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档案工作改革之后,是探索档案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知识体系。

我向会场扫了一眼,发现从主编到成员,40多位参会者差不多都是女性。

主编冯慧玲,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教授江苏人,知性、精干,不愧是档案学专家,演讲的PPT版面简洁、清新、条分缕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卷是一次大规模梳理学科知识的工作,这一次梳理可以看到学科的概貌和总体的生长过程,在编写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追求学科知识的概念化、体系化、精确化和科学化。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国字号工程,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本学科的重视,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是我们一代学人有责任去做的一件事情。

接下来分学科片讨论,重点解决相近或相关分支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在随后的时间段和第二天上午,还围绕分支学科、条目的具体构成及在整个分支体系中的位置、如何撰写等进行详细的讨论。

晚上专家们也不休息,在过道老远就能听到房间里的讨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