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牍二:关于借粮纠纷的法律文书

XB6953也是矩形简牍,封简与底牍俱存,内容是关于借贷粮食的纠纷问题的法律文书。前后历经两地,并经过两位书吏之手,情形似较复杂。可惜的是残损严重,完整的情节经过难以具知。

封简长14.6厘米,宽8.8厘米,正面的字迹几已磨灭不可见。

0002

通常而言,封简正面的印章上方会有文书提要与接收人,但此处已磨灭殆尽。印章下方官员的署名部分依稀可见,经过仔细辨认,并参照一般的格式,隐约可读出以下内容:eṣa mutra paṃcina(*s̱a),意为般支那之印。

底牍长21厘米,宽8.6厘米。中间折断,以致有几行的内容极难辨认。

0003

1. saṃvatsare 4 4 1 mahanuava maharaya jiṭuga vaṣmana devaputras̱a mas̱e 4 1 divas̱e 20 2 iśa kṣ̄u-

2. naṃmi maṃnuśa lýipǵa nama maǵenas̱a paride aṃna aamicae giḍa milima 1 khi 4 1〔一〕 ṣoṭhaṃga lýipeyas̱a〔二〕 pu-

3. raṭha tatra sakṣ̄i jaṃna asti tasuca paṃcina〔三〕 parvati〔四〕 kikhita karidhau suita edi jaṃna sakṣ̄i iśa

4. kvaniyaṃmi〔五〕s̱a aṃna diti iśe[va] sadha ayoǵena vyoṣitavya yadi caḍotaṃmi aṃnas̱a muli lýipǵa da-

5. syati viśpasta maǵenas̱a gi〈*ni〉(*davo) caḍotaṃmi i[chi]ta lýipǵa aśpa 1 viya〈*la〉 deyanae yadi caḍotaṃmi a-

6. śpa na syati s̱a aṃna iśa va tina sadha ayoǵena vyo(*ṣitavya) eṣa (*lihida)ǵa li[hi]〈*ta〉 ma(*hi) divira cǵi(*to)

7. jaṃ(*na) edeṣa lýi(*pǵa su)017-a1(tas̱a) ajeṣaṃnena ? ? ? ? [rsa] ? ? ? ? ? ? [leyā ṣa] suita aṃna e[ṭha]

8. [tha] ? gi ? ? [yo] ? (*mi)lima 1 khi 2 ? [se] aṃna ? ? ? [mi] na [tehi khi] 10 4 ayoǵe〔六〕 s̱adha

9. iśa khvaniyaṃ(*mi vyo)ṣidavo ayoǵena s̱adha eaṃ ca sa(*kṣ̄i) guśura asuraǵa śe vasu ya[phǵu]

10. + + + + + + (*e)ṣa lihitaǵa tasuca paṃcinas̱a muṃ(*tra) ṣa suita maǵenas̱a ca ajeṃṣaṃnena

11. + + + + + + + + + + + + + + + + + + + [ǵ]e .e + + (*lihi)taǵa ma(*hi) tivira b(*u)dhila〔七〕

译文:

1. 兹于九年,大鄯善大王侍中元孟天子治下,五月二十二日。此地于本朝,

2. 一位名叫黎伯伽(Lýipǵa)的男子,从摩伽那(Maǵena)处借贷粮食1弥利码5 khi,当着供给长黎贝耶(Lýipeya)的面。

3. 那里有证人:祭司般支那(Paṃcina)、山民基齐多伽哩陶(Kikhita Karidhau),以及苏吉多(Suita)。这些人是证人。这里,

4. 在扜泥城,粮食已给出。就在这里,连同利息应被偿还。如果在精绝,黎伯伽给出粮食的价值,

5. 无疑,摩伽那会接受。在精绝,黎伯伽想给一匹野马。如果在精绝,

6. 没有马,粮食就在这里连同利息应被偿还。我,书吏羯多(Cǵito)写下这份文书。

7. 受这些人,黎伯伽与苏吉多委托。……苏吉多……粮食在此

8. ……1弥利码2 khi ……粮食……连同利息14 khi。

9. 这里在扜泥城应被偿还,连同利息。如此,证人宰臣(guśura)阿修罗伽(Asuraǵa)、库吏耶夫古(Ya[phǵu])。

10. 这份文书乃是祭司般支那之印,受苏吉多与摩伽那委托。

11. ……文书,我,书吏菩提罗……

注释:

〔一〕关于1弥利码5 khi大约等于多少斤粮食,可以进行简单的换算。根据段晴教授的研究,1弥利码约合20公斤[5],而20 khi为1弥利码,则1 khi约合1公斤。也就是说,所借粮食1弥利码5 khi约为25公斤。

〔二〕ṣoṭhaṃga,之前译为税吏或税监。段晴教授指出:在马伊利王的时代,这一官职主司酒务并负责支出,故译为“供给长”。[6]黎贝耶从马伊利王二十一年起担任精绝供给长(No. 576),直至此件文书中的元孟王九年。借贷者名为Lýipǵa,其类似的形式Lýipǵaa或Lýipǵo在132号文书中出现过,其人生活于长者Kutǵeya所管辖的百户(śada)之下。放贷者摩伽那的名字还出现在80、165与513号文书中。在80号文书中,他是一位十户长;在165号文书中,他被家族长(ogu)Kirtiśama委派送信与礼物给主簿Kranaya与供给长Lýipeya;513号文书是一份名录。不过,很难判断这几份文书中说的究竟是同一人,还是同名的不同人员。

〔三〕tasuca,林梅村教授翻译为祭司,认为其职似与祭祀活动有关。[7]Paṃcina也是佉卢文文书中常见的名字,音译为般支那,意译为老五。不过,任职tasuca的Paṃcina在此前的文书中还未出现过。

〔四〕parvati,山民。学者们目前认为,山地部落位于精绝以南的昆仑山区,出产黄金制品。林梅村教授甚至推测他们或许是汉代戎卢国的遗民。在文书中,他们可做证人,有时还担任官吏的助手,不过总体来说地位比较边缘化。[8]

〔五〕kvaniyaṃmi(kvaniya的位格形式),第9行作khvaniyaṃmi。该词对理解这件文书的情节至为关键。一般而言,kvani既可指鄯善国一带的都城扜泥城[9],也可指各地的中心要塞。从整个叙述来看,kvani与精绝(caḍota)对举,似乎应该指国都扜泥城比较合适。也就是说,给出所借粮食的地点是在扜泥城,其间借粮者黎伯伽曾想在精绝以野马抵偿粮食,但似乎由于某种原因并未实现,于是这份文书要求他依然在扜泥城偿还粮食与利息。

〔六〕这里的利息似乎是14 khi,但由于上下文不是特别清楚,无法确定这14 khi是否就是所借1弥利码5 khi粮食的利息。若是如此,利率便是50%左右。一般而言,根据所贷品种的不同,利率从50%到200%不等。[10]

〔七〕此处又出现了一位书吏的名字。是否说明这件借粮纠纷案曾经两审,所以第二位书吏在第一位书吏的文书之上再作补充?由于文书残损之处太多,无法做出准确的结论。第4行与第9行扜泥城的写法不一:分别为kvaniyaṃmi与khvaniyaṃmi,或许也透露是出自两位书吏之手?第一位书吏Cǵito之名出现在634与688号文书中,本文书第6行的最末音节据彼构拟。在634号文书中,他被王子功德力派遣,向萨迦牟云征酒及其他物什;在688号文书中,他作为十户长出现。第二位书吏Budhila之名则出现在文书419与569号中。在419号文书中,他是沙门aṭhamoya之子,作为安归伽王二十八年一桩买卖葡萄园案的卖主;在569号文书中,他是委托书写马伊利王十三年养子纠纷案牍的沙门。

在本文书的借粮纠纷案中,苏吉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仅作为第一阶段的证人出现,而且参与了两次委托书写文书的工作:第一次与借贷者黎伯伽一起,第二次与放贷者摩伽那一起,委托书吏记录案牍。在佉卢文文书中,苏吉多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故而很难确认其身份。第二批证人中的宰臣阿修罗伽,其名(Asuraǵa)在318号文书中也出现过,彼处其头衔为家族长(o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