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其在大航海时代就被世界各国广泛研究,说它年轻是因其在美苏太空冷战之后,成为了借助卫星探测数据的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地磁简史》的中文版即将面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这是一本很好地讲述“地磁简史”的科普书,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专访了地磁方面世界知名专家和学者,拜访了世界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的实验室和观测站,从神秘而美丽的极光开始,将我们一步一步引入到地磁这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去,从古老的地磁场到电磁场、从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到大陆漂移和磁极的倒转,从太阳风暴到今地球磁场强度正在超出预想的速度减弱,充分阐述了地磁学的发展历程。

地磁学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早的地磁站台在19世纪70、80年代,由俄国人主持在北京设立,后陆续在上海、香港、青岛、南京、桂林建立地磁台站。1932年至1949年,前后建立永久性和临时性地磁台5个,进行一次日全食观测;地磁测量遍及四川(包括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台湾、海南以及西沙、南沙等15个省市和地区,共测118个点。其中复测点39个。先后参与测量的同志包括陈宗器、陈志强、周寿铭、林树棠、吴乾章、刘庆令、胡岳仁、周绳祖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长春、兰州、武汉等24个城市以及南极长城站和南极中山站建地磁台站。1950年至1953年在宁夏、甘肃和东北地区共测35个点,1955年出版1/800万比例尺的中国地磁图,包括磁偏角图、水平强度图、磁倾角图和垂直强度图。1959年至1962年地磁测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共测445个点,其成果在1964年3月出版的中国地磁图中得到了体现。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于2018年发射了“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首次获得了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并构建了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这是自1900年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构建以来唯一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制作的全球地磁场模型。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继续提升,必将获得更多地磁学上的科学成就,并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义务。

本书的译者冯永勇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系探测组从事空间物理研究的副研究员,向凌威曾在空间中心太阳系探测组进行卫星磁场载荷的研制与调试工作。他们都是我在返聘之后的同事与朋友,是有思想、有成就、有实践经验的地磁研究人员。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冯永勇,将这本优秀的科普著作推荐给读者,这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空间物理,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这个迷人又神秘的学科研究中来。


陈斯文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