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脱颖而出

  年轻的小皇帝一心想把自己的老爸立为太上皇,可说服不了大臣,此事也办不成。光靠怄气、打嘴仗,就像小孩过家家,他如何奈何得了这些大臣?!所以,他想笼络一帮赞成自己的人,依靠这些人与反对者抗衡。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小皇帝苦于孤立无援时,老天为他送来一位排忧解难、治国安邦的异人——张璁。历史上评价张璁就是靠着这件事情登上历史舞台的。顶着破坏祖制的帽子,冒着身败名裂甚至杀头的危险,张璁力挺嘉靖皇帝的决定。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府永嘉三都(今温州市龙湾区)人,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大礼议”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嘉靖初年新科进士,属于大器晚成,耗费二十余年,连考七次而不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许他坚持不懈的毅力感动了苍天,第八次赶考,他终于金榜题名。可岁月不饶人哪,这时他已是四十七岁,快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按照正常的管制升迁程序,他因擅长礼学被派往礼部“实习”,以谙练政体,成为观政进士。

  张璁绝非安分守己之人,在仕途上本来就比别人晚了一步,如果整天再跟一些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样,希望熬出点什么,几乎毫无希望。

  为此,张璁进礼部不久就开始寻找机会,琢磨是否有一条快速升迁之路。这时,适逢嘉靖皇帝因“大礼议”之事与群臣们较劲。皇帝毕竟是万人之上,大臣们再反对也很难扳动皇上。尽管皇帝与大臣暂时像个死结一样僵在一起,但僵局一旦被打破,一场暴风骤雨马上来临。他预感到局势一触即发,缺少的正是一个引爆点,那自己就做这个引爆人吧。

  他在朝上公开说,你们这帮大臣都太迂腐了,皇上不就是要给他那死去的爹一个太上皇的封号吗?封号不过就是个漂亮的外号。你说你们这帮大臣放着国家大事不做,跟皇帝较什么劲呢?同时,他还带着席书、桂萼等一群中下级官员支持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1521)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揣摩上意,上《大礼疏》支持嘉靖帝。他认为嘉靖帝即位是继承堂兄武宗的帝位,而不是伯父孝宗的帝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张璁建议嘉靖帝以生父为考,在京师为兴献王立庙。嘉靖帝得疏后大喜,并立即下令尊己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张璁还说“皇上此举是大孝,如今您继承了大统,就应该这样做”。对礼学深有研究的张璁急于表现自己,不惜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不费吹灰之力就写了这样一篇奏折,从礼、孝方面来鼓动嘉靖。此言正中嘉靖下怀,为自己找到了思想武器。嘉靖想,这下我终于有法子对付这些老顽固了。一天,嘉靖在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人的协助下,与反对派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此开始了以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为一方,以嘉靖帝和张璁、桂萼等为另一方的“大礼议”之争。

  起初,在内阁、言官的联合施压下,新登基的嘉靖帝不得不妥协,尊孝宗为皇考。史载:“无何,帝御文华殿召廷和、冕、纪,授以手敕,令尊父母为帝后。廷和退而上奏曰:‘《礼》谓为所后者为父母,而以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盖不惟降其服而又异其名也。臣不敢阿谀顺旨。’……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但嘉靖帝并没有死心,这为以后他翻旧账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