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原则而不呆板

故事1 拒绝为官:严子陵恪守原则

【金玉良言】

贫困与卑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途径抛弃它,不该摆脱啊。君子抛开仁德,怎么去成就名声呢?君子不会再吃完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再仓促也要与仁德同在,就是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故事精选】

严子陵,年轻时曾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有很高的名望。刘秀称帝后,告示天下,张贴画像,令人寻找严子陵。但是严子陵看到刘秀打得天下,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自己生来就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土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到河边喝水,看见一人独自坐在河边钓鱼。他越看越觉得这个钓鱼人面熟,回到镇上,看到张贴的画像,农夫才明白:山中的钓鱼人就是刘秀下重金寻找的严子陵。农夫便跑到衙门,把此事报告了县令,农夫也因此得到了一份奖赏。

齐县县令上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很像严子陵。”

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带上优厚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一无所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渔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不同往昔,他接替伏湛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臣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床上,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可是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也好让我有个交代。”

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你做了汉朝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气儿,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回到了侯霸那里。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应该出门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床上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又一晚,刘秀与严子陵叙旧。刘秀问:“我比从前怎么样?”“嗯,有点儿进步。”严子陵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晚,两人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把腿压在刘秀身上,刘秀毫不介意。第二天早上,太史惊慌地来汇报:“皇上,昨晚微臣观察天象,发现有一客星冲犯帝星。”刘秀轻描淡写地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昨晚我和严子陵在一起。”

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建武十七年,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仍旧毅然拒绝了。刘秀最终也没能请得动老同学严子陵。

【处世妙方】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纷繁杂乱的世事,形形色色的诱惑,能保持住自己的操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安然淡泊于山水之间,严子陵的做人原则,可谓洁身自好,方正不阿。

为人处世,只有正确的把握好自己的原则才能做到不受制于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当中游刃有余。

故事2 不畏皇权:狄仁杰依法办事

【金玉良言】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讲原则。这种原则不因权势压人而退却,也不因财富利诱而让步。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要做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只有坚持原则的人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获得别人的尊重。相反,那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也必将被人们所唾弃。

【故事精选】

对待朋友、同僚乃至政敌,狄仁杰都可以说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在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他却十分固执,寸步不让,甚至皇帝也无技可施,与平时判若两人。

狄仁杰刚到京师担任负责审判罪案的大理丞时,有一次左威卫大将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皇帝祖坟昭陵的柏树。唐高宗李治十分愤怒,要求审理此案的狄仁杰判处权、范两人死刑,但是按照法律,两人犯的“罪行”却只够处以免职。狄仁杰便如实对李治汇报说:“权、范两人够不上死罪。”李治正在气头上,自然顾不得法律规定,他恨恨地说:“权善才等人竟敢砍我祖陵上的树,实在是胆大妄为,狗胆包天,我不杀他,我就是祖宗的不肖之子。”

说到这儿,李治已经面红耳赤,显然是动了真怒,但是狄仁杰视而不见,他不紧不慢地对李治讲述了法律的有关条文,说明判处两人死刑的不当之处。李治被他缠得心烦意乱,一气之下便要把他赶出去。不料此时,一贯温文尔雅的狄仁杰却执拗起来,他对李治说:“犯颜直谏,自古就以为是一件难事。然而微臣以为,碰到桀、纣这样的昏君确实是难,但是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则容易得很。现在,权、范两人法不当死而陛下非杀他们不可,这样法律还有什么权威性呢?老百姓又如何根据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呢?为了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将军,后人又会怎么看待陛下呢?”

狄仁杰这番话,说得很有策略,前面的两句,其实是在暗示自己之所以敢对李治如此顶撞,是因为把李治看作了尧、舜那样的明君,如此一来,后面的话说得激烈一些也就没有关系了。果然,听完狄仁杰这番议论,李治的怒气消了不少,权、范两人的死刑也就由此作罢。后来,权、范两人果然被依法撤职,并被流放到了屹南,只因误砍了一棵树便遭此处罚。

【处世妙方】

知正道而持行不怠,守本性而遗世独立,行仁仗义,依理遵道,这就是操守。人之节操,存于内则为仁德,化于外则为坚贞,执于行则成义礼,达于人则为典范,说到底,立命处世,节操是人之根本。

故事3 不贪为宝:子罕拒收美玉

【金玉良言】

做人不能贪意外之财,洁身自爱,一身清白,就算得上君子了。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故事精选】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一块非常异样的石头。

他感到十分稀奇,便把它带回家去,并请来一位治玉的师傅,请他看看究竟是一块什么石头。治玉师傅看后赞不绝口地说:

“这可是一块难得的宝玉!把它打磨雕琢出来,可以值不少钱呢。不过你得小心,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了,不然的话,谨防被人偷去,说不定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啊!”

治玉师傅走后,那得宝石的宋人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突然之间得了这样一块宝玉,忧的是怕别人偷走,更怕招来杀身之祸。卖掉吧,又怕没有人识货,卖不了好价钱。想来想去,倒像是一块包袱了。最后他想,还不如把它送给一位有身分有地位的人算了,这样还可以落下个人情,今后好办事。

于是,他瞒着左邻右舍悄悄带着宝玉起身,到京城去见大夫子罕。

见到子罕后,他献上宝玉。子罕疑惑不解地问他:

“你为什么要把它送给我呢?是不是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办?我可是不收别人的礼物的啊,你拿回去吧!”

那人连忙解释说:

“小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因为治宝的师傅鉴定说,这是一块难得的宝玉,小人位卑人贱,不敢据为己有,所以专程来献给大人。”

子罕说:

“原来是这样,但我还是不能收下这块宝玉。因为我如果收下它,你和我都会丧失了宝。”

那人不理解子罕的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子罕解释说:

“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你当然就会失去宝;而我收下了你的玉,就会失去不贪这个宝。这样,不是你我双方都失去宝了吗?所以,还不如你把这玉石拿回去,这样,你我双方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宝了。”

那人听子罕说了这一通道理,非常感动,连忙叩头,再拜说:

“大人可真是高风亮节啊!不过,小人揣了这块宝玉,心里非常不安。实话对大人说吧,我就是怕招来杀身之祸才把它拿来献给您的!现在您让我拿回去,恐怕我走不回家就会被人杀死的啊。还请大人收下,免我一死吧!”

子罕听他这样说,想了一会儿,便叫他暂时留下,然后找来一位治玉师傅把那块玉打磨雕琢出来,叫人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把卖来的钱全部交给那位得玉的人,并派人送他回到家乡去。

【处世妙方】

在子罕看来,此玉不过是“刀刃之怡”,有何可羡?持身不贪,才是最可宝贵的品德。在我们的生活里,常会有这种“玉”,即使无人拿来献给你,它也会在那里温润晶莹地诱惑着你。有多少人受了这种灿烂的诱惑,步趋而去,结果把立世持身的“宝”给失去了。

不贪为宝!在普遍贪欲的社会里,谈何容易!所以,就更加是宝。宝就宝在不是不敢贪,而是不愿贪,因为贪会使自己失去“做人的原则”这个更为宝贵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贪为宝也是一种明智,一种智谋。问题是,有很多人缺乏这种明智,没有这种智谋。所以,“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故事4 悬鱼拒礼:羊续仕途受阻

【金玉良言】

中庸强调正直和保持原则,但同时也不反对灵活处理和变通,反对刻板呆滞的行为。原思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不肯要。孔子说:“别推辞!拿去分给你的邻里乡党吧!”

【故事精选】

羊续的一名属下想求羊续办点事,就给羊续送去了一条活鱼。羊续把鱼收了下来,待那个人走后,把鱼悬挂在大厅里。没过几天,那个人又来给羊续送鱼,羊续便指着悬挂在大厅里的鱼对那个人说:“你上次送来的鱼我还没吃,如今还在那里挂着。这次拿来的鱼,就请你带回去吧,以后不要再送了。”那位送鱼的人,本想趁这次送鱼的机会向羊续说说自己要办的事情,看到这种情景,只好惭愧地退了出去。这件事传开后,那些试图给羊续送礼以讨好羊续或有求于羊续的人,也不敢再来给羊续送礼了。

后来,汉灵帝准备提升羊续担任太尉。当时,凡是被提任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职务的,都要向东园缴纳数千万的礼钱,并由朝廷派出使者督缴。朝廷使者所到之处,都要盛情款待,大加馈赠。当朝廷派出的使者来到羊续的住所之后,羊续拿出一张单人凉席让使者坐下,然后举起胳膊,让使者看了看自己穿的破袄,对使者说:“我的全部资产都在这里啦。”由于羊续清正廉洁,既无升官要缴纳的礼钱,也未馈赠使者。使者回宫后,把情况奏报给了汉灵帝。汉灵帝听后,很不高兴,就把提升羊续任太尉之事扔到了一边。

这个故事说明羊续虽处世正直但过于刻板,不懂得灵活变通。关于呆板而不知变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处世妙方】

羊续廉洁自律,不为官欲所动的精神的确可歌可泣,值得世人学习。但是羊续过于直接,不给人留情面的方法却不值得提倡。俗话说的好“刚强易折”,我国的文人和大部分政界人仕多采用的是“中庸之道”。精于做人,巧于做局,明于做事。学会“方中有圆做人,圆外有方处事”。

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外表要圆(大智惹愚),内心要方(清静明志);对已要方(严以律已),对人要圆(宽以待人);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做人就要想中国的古币那样,外圆内方!

这就是所谓的为人处事的方圆之说!也就是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