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夏练三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但是,“夏练三伏”要因人而异,切忌盲目。
刘凯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他从小热爱体育运动,身体很棒,在上大学之前,就经常在体育比赛中获奖。进入大学后,他参加了学校的体育队,成为学校篮球队的一员。由于出色的表现,他担当了球队的主要角色。作为校队的主力队员,他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是沿着400米跑道的操场跑几圈,然后就到篮球场打球,即使遇到不好的天气也不例外。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篮球赛来临了。学校领导对校队给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像上一届的运动员一样拿个冠军回来。正值酷暑,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篮球队员们刻苦训练,不怕累、不怕热。刘凯平时就很努力,面对即将来临的比赛,他更不敢怠慢,比其他的队员训练得更卖力。
一天,吃完午饭,刘凯就约了几个人到操场训练防守、传球、投篮,他们逐项练习,汗流浃背。突然,刘凯感到头晕、恶心,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晕倒在地,其他人吓坏了,立即把刘凯送到了校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说,刘凯晕倒是因高温下运动造成的。高温下运动使体温过高,影响到体内的代谢活动,再加上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所以出现了晕倒的情况。医生提醒刘凯说,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不要再进行大量运动了,否则后果很难预料。
在酷暑中健身,如果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倒是可以试一试,而一般健身者大可不必拿自身的健康去开玩笑。夏季的主要特点是气温较高,高温高湿环境对运动时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温过高。体温过高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精神恍惚等症状。体温过高还会使体内的代谢活动受到影响。
2.快速脱水。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进行剧烈的肌肉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造成体内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快速地丢失,导致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发生改变,体内的水盐平衡受到破坏,内环境紊乱,以致影响人的工作能力。
3.心血管系统运输氧的能力下降。人在热环境中运动,肌肉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以保证肌肉工作。皮肤也需要大量的血液流动来维持体内热量的散发。这会大大地影响向肌肉运输氧的能力。在运动中因血管(特别是皮肤的血管)的普遍舒张,使静脉容量血管中的血量增多,使肌肉的循环血量下降。另外,出汗造成的脱水会使血浆容量下降,当脱水量达到体重的4%时,血浆量减少16%~18%。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导致回心血量的减少,脉搏输出量减少,这时只能靠增加心率来代偿循环血量的不足。但是,在强度较大的运动中,心率一般已达到最大值,靠增加心率来代偿循环血量的不足,显然是不现实的。
此外,循环血量的减少还可使红血球压积及血液黏滞度增加,使心脏的负担增加而工作效率降低。
那么,在炎热的夏季,能不能进行体育锻炼,健身运动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在高温环境较长时间的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限度内可产生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我们称为热适应。热适应后,机体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心血管机能等方面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善,如在热环境下运动时,体温升高较少,这表明体温调节机能提高,排汗能力加强,而且汗液中的电解质含量较低,这减少了体内电解质的丢失,有利于水盐平衡;心率增加较少,血压稳定,这说明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此外,热适应的形成,还可有效地防止中暑。
热适应的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与锻炼环境的气温和运动量、运动强度有关。如在较高气温下进行较大强度的体育锻炼,一般在一周左右可形成热适应,但是在锻炼过程中必须加强保护措施,如运动时穿浅色、轻薄和通气良好的运动服装,运动量由小到大,在锻炼过程中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常到阴凉处休息片刻等。此外,还可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有提高人体热适应能力的作用。
体弱多病和老年人在“三伏”天锻炼就要特别注意,不要过量运动,多进行如慢走、太极拳等体力消耗小的运动。
指南一 高温下进行运动的时间不宜太长,运动量要尽量少。
指南二 夏季进行体育运动要注意防晒,多补充水分。
指南三 夏季进行运动时应常到阴凉处休息,防止中暑。
夏季气温较高,健身锻炼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关键是要注意自己的运动量以及做好各种防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