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运六气经典理论导读
- 邹勇
- 6163字
- 2021-12-24 11:09:30
天 元 纪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1条)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②,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③,神用无方谓之圣④。(2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①道:规律。
②纲纪:法则。
③阴阳不测谓之神:苏颖:指自然界阴阳变化极其复杂,难以全面掌握。
④神用无方谓之圣:能够灵活运用神妙莫测的阴阳变化规律,没有约束者,称为圣人。
导读: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以承接上篇,并总结五运阴阳概念。指出五运即天之五行,掌令五方,化生六气,与人之五脏、五气、五志天人相应,提出五运如何与三阴三阳相合的问题。
五行在天,掌管五方,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人有五脏,受五行之气所化,产生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五运运行自有规律,来往终始,周而往复。
鬼臾区总结了五运阴阳的概念,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阴阳概念完全相同,说明五运六气即天地阴阳之道。
原文: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①,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3条)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4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①玄:奥,深奥之义。《淮南子·主术训》:“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
导读:
在此文中,鬼臾区进一步解释了五运阴阳“神”的内涵:“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之称谓,内涵天地阴阳之理。指出了天、地、人变化之用,万物化生,源于天、地形气相感,三生万物。
关于“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名称,冯茗渲、杨威研究指出:“少阳相火”一词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出现10次;“厥阴风木”在《素问》全篇中出现0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出现“厥阴木”10次,《素问·至真要大论》出现“风木”1次;“少阴君火”在《素问》全篇中出现0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出现“少阴火”10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分别出现“君火”一词共5次;“太阴湿土”在《素问》全篇中出现0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出现“太阴土”10次;“阳明燥金”在《素问》全篇中出现0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出现“阳明金”10次;“太阳寒水”在《素问》全篇中出现0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出现“太阳水”10次;“寒水”在《素问》全篇中出现3次,《刺热篇》所论“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为“冷水”之意;与“太阳寒水”相近之义“寒水”分别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各出现1次。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概念完全确立见于《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原文: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5条)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①寥廓,肇基②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③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④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6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①太虚:指太空、天空。
②肇基:肇:始也;基:根本。
③九星:王冰指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田合禄指出:九星指北斗九星。一说玄戈、招摇已经离开北斗二炳;二说指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开阳、瑶光之旁有小星,左为辅,右为弼,合为九星。竺可桢考证指出:“孙星衍(清)以为九星者,即现有北斗七星外加招摇、大角……北斗杓三星玉衡、开阳、摇光,相距自五度至七度。而自摇光至玄戈,自玄戈招摇,亦各六气度……距今三千六百年以迄六千年前,包括右枢为北极星时代在内,在黄河流域之纬度,此北斗九星,可以常见不隐,终年照耀于地平线上。”作者认为,九星指天空繁星,星很多之意。王冰所论“天蓬、天芮”等九星为奇门遁甲格局中的值符,非天空之星。
④幽显:同幽明。下文:“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导读:
本段提出五运非独主时,以《太始天元册》文阐述天地七曜万物阴阳柔刚的生化运行规律。
《太始天元册》,据《黄帝内经》为上古之文,但上古距《黄帝内经》时代不会超过300年。依据目前所见甲骨文,为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商文字,对五运的认识约公元前356—公元前302年战国时代,“六气”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541年,且对刚柔的认识也不会距汉代久远,故推测《黄帝内经》所言上古不会太久远。
天空广阔,开天辟地,万物萌生,天行五运,大气流动,统领大地,天布繁星,日月交替,五星环转,天运阴阳,地行柔刚,各归所位,阴阳交接,四季交替,万物化生,自然规律。研究此道,鬼臾区家族历经十世。《说文解字》:“三十年为一世。”
原文: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479条)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480条)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481条)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509条)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510条)
《素问·至真要大论》
导读:
阴阳分三阴三阳,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幽,幽明历寒暑,分至气异同,乃天地运行之规律。把《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提于此处,上对天元纪之题,下接“气有多少”之文。
当代肖军从晷仪的日影测量,认为《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是源于“移光定影”,指出少阳、阳明、太阳标定了太阳升起的三个点,厥阴,少阴、太阴标定了太阳落下的三个点,从而找到了三阴三阳在古代天文中的原始含义,说明三阴三阳是和太阳的周年运行相互关联的,表明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是有具体标定的。此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原文: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7条)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8条)
应天为天符①,承岁为岁直②,三合③为治。(9条)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10条)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11条)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④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12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①天符:中运与司天的五行属性相同。
②岁直:中运与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
③三合:中运、司天、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也称“太乙天符”。
④数:指规律。
导读:
本段以阴阳气之多少而分三阴三阳,五运有太过、不及,提出了天符、岁直、三合等概念;分别论述了天地阴阳之相承相应,五运有五步节律,六气以六步节律;天地之气上下交流,产生大自然各种变化。并进一步提出了“五六相合”,指出了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一周的太过、不及甲子规律。
本篇第三条:“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形、气概念在此文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气指三阴三阳之气,“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指五运,“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关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历代医家注释不尽如人意,王冰注:“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云相火以位。”谓君火不主岁气,故而火主岁之年,则由相火代之以宣行火令。《景岳全书·杂证谟·论君火相火之病》论云:“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就火德辨阴阳,而悉其形气之理也。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故曰君火;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故曰相火,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则上为君火,故主于心;下为相火,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故曰君火以明。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故曰相火以位。”张介宾以上下论君相二火,与人之心火肾火相对应。《素问直解·卷之六》云:“五运者,五行也。六气者,亦五行也。六气之中,有二火,则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主神明,故曰以明;相主辅佐,故曰以位。”高士宗之解亦多牵强。当代李伟等认为:“明”通“孟”,为起始之意,“位”通“立”,为终止之意。从文字训诂角度,“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中之“明”字意为起始,而“位”字意为终止,乃是论述从君火开始而至相火终止的一个循环过程。在运气学说中君火为少阴,相火为少阳,而五运六气以六十甲子为一循环周期,始于甲子年,止于癸亥年。甲子年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癸亥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故可知在六十年的一个完整的五运六气周期中,始于甲子年少阴君火司天,而止于癸亥年少阳相火在泉,此亦正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本原含义。此说似乎合理,但不是经文本义。
解释经文,应先看全文意宗,即全文要表达的宗旨,再看上下文联系,再解文段内涵,再解每句含义,再释每文字义,综合全篇所论,方可解释经义。盖因古人传播不便,记录困难,故字简而义奥,一字而多义,尤以上古之文为甚。通常读其一字,要知其本义、象义和化义。
本文“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全篇论天地运行规律,此段上文论“上下相召”,下文为结束语,全段用三句话论天地之气的一年、一纪、一周运行规律。第一句:“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论述了一年天地之气的运行,天气运行有六步节律,地气运行遵五行规律;天气运行一年,完成六步之化;地气运行一周,终五行之运。关键是此处“五岁为一周”,是五年一周吗?肯定不是。地气运行一周,需木、火、土、金、水五行太过不及十年,故此“五岁为一周”乃一年之五运。而后面又论述了“六十岁而为一周”,所以,同为“一周”,含义不同。说完第一句,再说第三句:“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五运、六气相合,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共三十岁;一千四百四十气为一周,共六十年。说明了六十年一个甲子的天地之气运行规律。
而第二句话:“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接上句还是接下句呢?从语义分析,显然是接上句。是说“少阴君火”始于清明,“少阳相火”顺其序位,告诉我们二火的运行顺序。《黄帝内经》本义,初之气始于立春,二之气则始于清明之节,《黄帝内经》是以节气定六气起始坐标,而不是其他。从文字分析,“明”为清明,“位”是运行之序位;“明”是文字化义,本义是“光亮”,化为节气之“清明”,以“明”指代清明;“位”的本义是“座位”,象义为“位置”,化义则为“顺序”。
原文: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①,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13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②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14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①迫迮以微:非常需要精微。
②至数:至:最,深;数:规律。指最高深的规律。
导读:
此文对“上终天气,下毕地纪”作了总结,指出了天地运行规律是可以预见的道理,进一步论述了天干统五运规律。
原文: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①也,厥阴所谓终②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③。(15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①标:开始。
②终:结束。
③六元:指六气。
导读:
此文回答了黄帝“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的问题,呼应本篇开篇。再述六气标本与十二支化气,三阴三阳与地支相合,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之本,为天之气,也称六元。
原文: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16条)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全篇导读:天元纪意在讨论天地规律,指出五运阴阳及三阴三阳之道。五运即天之五行之气运动,掌令五方,化生六气,与人之五脏、五气、五志天人相应,五运阴阳与阴阳概念一致。阐明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标本相合的深刻内涵,如厥阴风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厥阴为标,寓天地阴阳之理;指出天化气,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的道理。
提出五运非独主时,阐述天地七曜万物阴阳柔刚的生化运行规律。指出阴阳分三阴三阳,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幽,幽明历寒暑,分至气异同,乃天地运行之规律。
五运有太过、不及,中运与司天的五行属性相同为天符,中运与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为岁直,中运、司天、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为三合而治,也称“太一天符”。
论述了天地阴阳之相承相应,五运以五步节律,六气以六步节律;天地之气上下交流,产生大自然各种变化;指出了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的太过、不及甲子规律。
进一步论述了天干统五运规律和六气标本与十二支化气规律,回答了五运六气与三阴三阳相合的问题;指出天地运行规律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