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
- 杨月欣 葛可佑主编
- 631字
- 2021-12-10 17:58:35
第六节 主要食物来源
人体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营养素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最高层的油脂类属于能量密度最高的食品,第三层的肉类次之;第一层的谷薯及杂豆类能量密度适中;第三层鱼虾类、奶类能量密度更低些,第二层的蔬菜水果类属于能量密度较低的食品。2010—201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我国居民的能量来源仍以谷类为主,总体为53.1%,但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4.8%,城市居民来自谷类的能量为47.1%;农村居民为58.8%。
三类产能营养素在体内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且又相互影响,如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相互转化及它们对蛋白质有节约作用。因此,三者在总能量供给中应有一个恰当的比例。根据我国的饮食习惯及近期的变化,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供给量的50%~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为宜。年龄越小,蛋白质及脂肪供能占的比例适当增加。成年人脂肪摄入量一般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变化特点是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显著增长;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逐年下降,脂肪摄入量逐年上升。1992年,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为66.2%,2002年降至58.6%,2012年降至55%;来源于脂肪的能量1992年为22.0%,2002年为29.2%,2010—2012年增至32.9%,已经超过30%,城市居民更是高达36.1%,膳食结构的变化既对改善膳食质量有好的作用;但也可能增加了患某些慢性病的风险,需进一步开展膳食结构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卓勤 赵法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