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疼痛的分类

在进行疼痛治疗时,人们一直不断地尝试根据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而关于疼痛的分类也有很多,可按性质(如机械痛、温度痛和化学性痛)、炎症病因(如炎症和非炎症)、发病机制(如病理性疼痛和精神性疼痛)、疼痛感觉(快痛、慢痛和顽固痛)、疼痛强度(如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时间模式(如一过性痛、间歇性痛、周期痛和持续痛)、机体部位(如躯体痛和内脏痛)、神经部位(如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痛)、病程长短(如急性痛和慢性痛),和表现形式(如:原发痛、牵涉痛、反射痛)分类。治疗策略取决于疼痛的病理生理学特点,这通过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来确定。无论是哪种疼痛,都必须在进行疼痛测评后,结合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差异。
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有两种:伤害感受性和神经病理性。伤害感受性疼痛是由躯体和内脏结构遭受伤害并最终激活伤害感受器所引起的。伤害感受器分布于皮肤、内脏、肌肉和结缔组织中。伤害感受性疼痛可进一步分为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伤害感受性疼痛通常能精确定位,主诉为刀割样、搏动性和压迫样疼痛。常由手术或骨转移引起。内脏伤害感受性疼痛常常更加弥散,表现为酸痛和痉挛性痛。常发生于胸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挤压、侵犯或牵拉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遭受伤害导致的。这种类型的疼痛可形容为灼痛、刀割样痛或电击样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范例包括椎管狭窄或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或作为化疗(例如,长春新碱)和放疗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