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意境分析研究

国内关于意境的分析研究从1956年以后才开始,正式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进行,现在有很多研究正在进行。通过相关的论文整理,意境理论的研究领域如表1-4所示,发表论文数量如图1-6所示。

表1-4 意境理论的研究领域

图1-6 意境研究论文趋势

从图1-6中可见,近六十年来,意境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04~2012年文献量上升较快。依据普赖斯的观点,在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文献量迅速上升,而当学科理论日趋成熟时,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文献量有一个稳定时期。由图1-6的数据可知,1956~1979年属于“意境”研究的最初阶段, 1981~1995年为发展早期,1996~2003年为发展稳定期, 2004~2012年为大发展高峰期,论文数激增,2013~2016年发展有转向,开始逐年递减。

意境从战国时期开始到当代是持续发展的概念(图1-7、图1-8),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境的开始阶段、意境的发展阶段、意境的形成阶段、意境的成熟阶段。可以看出各时期理论家提出了很多有关的意境理论。真正让“意境”这一古典味十足的概念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一定气候的,既非唐宋,也非明清,恰恰是在现代。真正让意境向理论体系靠近的,既不是王昌龄、王夫之,也不是王国维,而是众多的现代学者。

图1-7 “意境”发展的四个阶段

图1-8 “意境”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

意境概念的形成促进中国古典诗学的繁荣,诗学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意境概念的发展和深化,成为中国传统诗学的根源。而后,意境超出了诗学,贯穿了唐宋以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包括绘画、音乐、园林、建筑与城镇营造等。直到明清时期,意境概念在诗歌美学、书画美学、建筑美学、园林美学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都占据十分突出的位置。最终成为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范畴,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心概念,并以它作为衡量一切文化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将各朝代理论家提出的理论分两部分进行分析解释,如图1-9所示,左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右边是境、意、情,都是人的主观存在的内在世界。因此,意境是人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在遇到客观的事物或对象后融合而形成的境界。意境是指情景融合后出现的艺术形态,是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范畴丰富了人生、艺术、审美。取材于客观事物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增加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高度的艺术加工来融合情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与生发意境的重要手段。意境的创造,并不是对自然美景、实境的逼真描摹,而是要从主客观的结合,情景交融中产生。

图1-9 “意境”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分析

综上所述,意境,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