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不是家长和教师,是教练

只有在信念上和行动上充分相信自己是创意人士,你才能在任何事情上有创见。(18)

——(美)米哈尔科(《Thinkertoys》的作者)

1.5.1 游戏:贴标签

游戏准备:红色便利贴和黄色便利贴若干。

游戏步骤:

1.选志愿者

“我们需要两名志愿者来完成一个游戏,有人自愿报名吗?”

让两名志愿者坐到教室的中间,两者中间留出一定的间距。

2.贴便利贴

老师把学生分成两组,A组发红色的便利贴,B组发黄色的便利贴。

请A组的同学每人在红色的便利贴上写一句表达对创新的赞美的话,例如“你太有创意了!”“想法好棒!”“创意达人”……

请B组的同学每人在黄色的便利贴上写一句贬低他人创造力的话,例如“太没想法!”“没创意!”“想法太Low!”……

请A组同学依次走到一位志愿者面前,大声念出便利贴上的话,然后把便利贴贴在志愿者的身上。

随后请B组同学依次走到另一位志愿者面前,大声念出便利贴上的话,然后把便利贴贴在志愿者的身上。

3.发表感受

游戏结束后,请两位志愿者分别谈谈此时此刻的感受。

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小游戏。游戏中的两位志愿者分别被贴上了肯定和否定创新能力的标签。最有启发意义的环节来自两位志愿者的发言,短短10分钟的贴标签时间,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密集的一致评价。此时,被A组同学评价的同学会感觉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甚至觉得自己从来没这么棒过;而被B组同学评价的同学会情绪非常低落,他的自信被严重打击了,他甚至开始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感到伤心落泪。

这个有趣的游戏告诉老师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给他们积极的评价;要想毁掉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作为主导创新能力训练的老师,我们的评价关乎学生的成长,甚至未来,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的态度上达成以下共识。

1.5.2 创新是被鼓励出来的

我曾做过一个试验,分别让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玩一站到底的游戏,你猜猜站到最后人数最多的是谁?你一定猜到了,站到最后人数比例最高的是小学生,而经常听到第二个问题就全班坐下的是大学生。好有趣,对吧?但结果却值得我们反思。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充满自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却在一点点降低,这其中,老师和家长的正面评价越来越少是关键因素。

在创新训练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积极推进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实践自己的想法。回想一下,为什么小时候如此喜欢画画的我们,长大后却大都认为自己不擅长画画?“还可以吧,呃……如果你把草画成绿色就更好了。”“等一下,宝贝,妈妈做完饭就来看你的画。”“你画的是什么?我完全看不懂你画的什么。”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很熟悉呢?在我看来,最成功的幼儿美术教育不是教孩子画什么,而是保护并激发孩子绘画的热情。如今,有的幼儿美术教育机构成功地教孩子学会了画画的技巧,却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绘画的自信,这样的教育真的好吗?

1.5.3 创造力训练的老师是教练

人类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怎么做),前者对应的是老师,而后者对应的是教练。创新训练更像是一种体育训练,就像体育训练锻炼的是身体的柔韧性一样,创新训练锻炼的是思维的柔韧性。创新教练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长期的思维训练熟练掌握发散和收敛的技能。因此,教练在课堂中要少说教,多示范。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

如果没有创新思维训练课,没有教练,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学习本书中的创造力训练工具,你就是孩子的教练!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因为兴趣在看这本书,那就做自己的创造力训练教练,完成全书所有的训练,一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无论你是喜欢发明创造的小创客、想和孩子一起提高创新能力的家长,还是从事科创教学的老师,都会在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造力训练方法。学习的同时,你也能成为最好的创造力训练教练!

因为,这正是为你写的一本书。

作者在四川科技馆进行“亲子创造力训练”讲座的现场,一个家庭正在练习“在家就可以用的创造力训练法”(19)

1.5.4 教练常用的口头禅:好,很好,还有呢?

创新教练不会吝惜鼓励。教练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意,轻易地否定会打消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创新教练经常会启发学生进行创想,例如,“杯子有什么用途?”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有趣的创意,这时教练不需要评价,一定不要评价学生的想法不够好,或这个想法不如那个同学的好等。如果教练想要激发更多的创意,请学会使用下面这组口头禅。

“好!”

“很好!”

“还有呢?”

“好”“很好”是鼓励,“还有呢”是激发。

如果只是鼓励,学生会容易满足,觉得自己现在的想法已经足够好了。“还有呢”能够激发学生继续思考,想出更多更好的点子。课堂上,很多好的想法都是教练一次又一次问“还有呢?”之后,同学们相互激发产生的。

下面的训练为两个“坚强青铜”任务,完成本次思维训练,将获得一枚“坚强青铜”勋章。

1.5.5 “坚强青铜”训练:做个好教练

本次训练是针对创新教练员的,如果你是教授创新课程的老师,请完成下面的训练。如果你是自学创新思维的人,请把自己当作自己的创新教练,也试着完成下面的训练。

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在一个由十岁儿童组成的班级里,新学期开始之前,给新来的老师一张名单,名单是班里所有孩子的智商分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智商最高的(大约150分)名字排在最上面,而智商最低的(大约85分)排在最下面。实验者告诉老师,这张排名表并不重要,纯粹出于兴趣提供给老师作为参考。

学期结束时,这个班的孩子的学业表现、社会表现以及行为表现,都被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和之前提供给老师的智商排名表进行比较。

乍看对比结果,让人有点沮丧:差不多有80%的学生,其学业和社会表现的优异程度与IQ基本符合。这似乎也在暗示,老师或家长在其中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孩子的基本能力(天赋)凌驾于家庭和教育环境(培养)之上。

而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最初给老师的智商排名表,与学生的真实智商是完全相反的!换句话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把IQ最高的孩子放在了名单的最后,而智商最低的孩子则放在了名单的最顶端。排在后面的孩子,其实都比排在他们前面的学生IQ高。(20)

请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有如此高的相关度(80%)?将你找到的理由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然,答案不是孩子的IQ分数,而是老师的期望程度。如果老师期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做得很好,那么,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有80%做得更好的可能性按照她的意愿出现,同样的,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很低的话,那么,无论学生的潜在智商如何,都会有80%表现糟糕的可能性按照她的意愿出现。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创新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个好教练呢?

1.5.6 “坚强青铜”训练:练习创新口头禅

在你的课堂上(或和孩子一起,或自己)练习这组口头禅:“好”“很好”“还有呢?”看看你的课堂(或你的孩子,或自己)有什么变化,请把学生(或孩子,或自己)的变化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训练,恭喜你又获得一枚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