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还好,创新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就像游泳、打球、烹饪、阅读和学习数学一样,创造力是一项谁都可以学习并加以练习和使用的技巧。

——(英)爱德华·德博诺

1.4.1 游戏:制造名牌

游戏准备:A4的纸一张,水彩笔一盒,一支铅笔或钢笔。

如何让大家互相认识呢?除了自我介绍,还可以制作姓名牌。请在5分钟内制作满足以下要求的姓名牌。

1.用一张A4的纸制作一张姓名牌。

2.姓名牌上必须出现姓名、班级等信息,还可以有其他你想分享的个人信息,例如爱好、星座等。

3.姓名牌必须能站立在桌子上。

在学校的社团课堂上,我们经常用“制作姓名牌”的游戏进行互相介绍,让同学们能很快认识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并在团队任务中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

其实,除了自我介绍的功能外,这个游戏还蕴含了考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让姓名牌能站立在桌子上,同学们会想出五花八门的办法。有的折成三角形、有的折成四方形,还有的卷成圆筒……另外,姓名牌上的自我介绍也是千奇百怪,孩子们不会满足于仅仅介绍自己的姓名和班级,他们更愿意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爱好和个性。

一次“制作姓名牌”的游戏,不仅可以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让大家迅速认识,还能引发同学们对创新思维的思考,“为什么我做的和他们不一样?”“怎么还有这么多我没想到的‘站立’方法?”“他做的姓名牌怎么这么有创意?”

孩子们开始思考以上问题的时候,就是老师们开始创新能力训练的契机。这时,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以下3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创造力为什么不同?

第二,创造力是天生的吗?

第三,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提升创造力吗?

1.4.2 创新能力是完全遗传的吗?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吗?很多人会回答“是”。大多数人相信,某些人天赋异禀,基因决定了创新能力的高低,就像乔布斯一样,生来就有创新基因,而其他人没有这种基因。照此逻辑,创新是不可学习的。我们只需要检测自己身上是否具有创新基因就可很快判断,我是不是做创新的料。

事实真的如此吗?早期关于创新的遗传因素的测试只局限在发散思维方面,学者南锡(Nancy)等人在总结211项研究成果(1972)并计算各种能力的遗传决定系数、环境决定系数中发现,发散思维的遗传决定系数为0.22,是最小的一个,提示发散思维能力是最容易接受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14)此后,学者们研究了117对15~22岁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创造能力。经过10个创造力测试,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双胞胎在测试中的表现只有3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一般性智力因素测试(IQ测试)中,80%~85%的表现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一般性智力(IQ)基本上是先天的禀赋,但是创造力则不是。至少对创造力而言,后天教育比先天禀赋要重要。而另外6个针对同卵双胞胎的创造力测试也证实了心理学家列兹尼科夫(Merton Reznikoff)等人的研究结论:人的创造性行为只有25%~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其余三分之二的创新技能是习得的。(15)

1.4.3 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吗?

既然人的三分之二的创新技能都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创造力训练真的能提升创新能力吗?换句话说,创造力训练是否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学者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对61名初一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训练(创造力训练的一部分),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发散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16)由此可见,创造力训练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创新能力的。

1.4.4 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当然是训练。美国的著名学者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中说,“人类依靠两种类型的知识完成工作: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怎么做)。后者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例如,“红灯亮了要停车。”“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程序性知识是让人知道如何成为演奏技巧高超的音乐家,如何在打网球时有效回击对方发过来的球,以及在脱口秀节目中如何让观众发笑。程序性知识很难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言语来教授。同样,要提升创新能力,光靠知道“创新是什么”是不行的,只有在示范的指导下充分训练,才能一步步收获创新的技巧。斯坦福科技投资项目执行总监蒂娜·西利格(Tina Seelig)在《天才培训计划:创造力的速成课》一书中说,“每个人都可以加强自己的创造力,就像加强运动能力一样,只要你进行了适当的培训和集中实践就能实现。”美国的创意大师托马斯·沃格尔(Thomas Vogel)也认为,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技能,它不是通过阅读和处理信息获得的,而是通过探索、尝试和实践获得的。(17)

准备好开始创造力训练了吗?等等,别急。在你回答之前,我需要你知道一件比训练更重要的事——自信。研究表明,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多有趣的事实!还记得我们的“一站到底”游戏吗?为什么极少有人站到最后?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心里默认自己是没有创造力的人。如果带着这样的暗示开始我们的训练,那效果是不会好的。

本次训练为3个“坚强青铜”任务,完成本次思维训练,将获得一枚“坚强青铜”勋章。

1.4.5 “坚强青铜”训练:测一测,你有多少创造力

根据表1-5的内容对自己进行打分,1分代表“非常不赞同”,7分代表“非常赞同”。

表1-5  创新能力自评表

将8项的得分相加,你的得分是多少呢?如果你的得分在41分及以上,说明你对自己的创造力的评价还是挺高的,要继续努力哦!如果你的得分在41分以下,说明你对自己的创造力的评价偏低,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没什么自信哦。

1.4.6 “坚强青铜”训练:哭丧脸与笑眯眯

仔细回想,并在表1-6中的“哭丧脸”下逐行写出你没创新的原因,认真读你写的内容,正视它们,然后在“笑眯眯”下逐行写出走向创新的想法。前两列是我的举例,继续往下写吧。

表1-6 “哭丧脸”与“笑眯眯”

1.4.7 “坚强青铜”训练:创意自信

写下20句赞美自己有创意的话,贴在镜子上,每天鼓励自己。

完成训练,恭喜你又获得一枚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