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霞
邓中夏,字仲澥,原名邓隆渤,湖南宜章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工人运动领袖,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而我们知之甚少的是,他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诗歌融入了他革命的一生。只不过,他的诗歌成就一直被他轰轰烈烈的革命伟绩所湮没。翻开四川省档案馆一份珍贵的档案——邓中夏的长篇叙事诗《孤鸾曲》,我们不仅看到了邓中夏的革命信念,还被他的诗情才华所震撼,他的形象也更加光辉伟岸。
《孤鸾曲》的发现与赏析
《孤鸾曲》是石大城保存并收藏的。1963年11月,石大城将其交给四川省委,后来,这批珍贵的档案史料由四川省档案馆保存。石大城,四川涪陵人,1925年11月至1929年1月曾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工作。1927年下半年,邓中夏任江苏省委书记时,石大城曾担任过其秘书。1928年,上海白色恐怖笼罩,大量文件需销毁,在清理销毁文稿时,石大城发现了邓中夏的这份诗稿,大约有二三十页,读后十分喜爱,便保存下来,“以便吟哦”。关于邓中夏《孤鸾曲》的来历,石大城在给四川省委的信中也有详细解释。
《孤鸾曲》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长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诗文节选如下:
(一)
青梅竹马遥相忆,豆蔻年华才十四,
十五未谙儿女情,十六初解相思字。
生逢强盗秽国时,儿女醉心救国事,
此时无情似有情,两心脉脉如牵系。
忆郎身被创痍归,软抱徐抚柔声泣。
(二)
国难方殷家难起,母盼抱孙强郞娶。
闻得新人美如玉,金装闺房衣罗绮。
十日新婚郎逃去,暗里心事默相许。
郎纵无言侬应知,不自由时毋宁死!
……
(八)
去年得郎辽东书,读罢心肠都断绝。
望侬莫作镜中花,望侬莫作波底月。
镜中花影疑非真,波摇影乱月残缺。
和泪覆上阿郎书。侬已罗敷再有夫?
阿母深愿侬未愿。侬纵未愿欲何如?
侬知郎知已肠断。侬肠断处郎知乎?
(九)
恨紫愁红落花天,烟湿柳暗西楼月。
阿郎久客忽云归,归来责侬情中绝。
凤低蜡垂恨奈何,新人情似故人多。
波损蛾弯羞不起,郎泪如霰湿香罗。
儿身不是杨花蕊,飞去沾泥复沾水。
儿身不能化为□,半伴阿郎半周郎。
全诗一百行,分为十节,结构严谨,形式雅致,是邓中夏新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文学诗歌中少有的精品之作。第一节为序诗,写青梅竹马的恋人久别重逢。诗从他们的童年写起:“青梅竹马遥相忆,豆蔻年华才十四,十五未谙儿女情,十六初解相思字。”多年过去,沧海桑田,再次相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软抱徐抚柔声泣”。第二节至第八节回忆爱情的波折过程。一对恋人,遭父母反对,逃婚而去:“郎纵无言侬应知,不自由时毋宁死。”远离了父母的视线,两个有情人像放飞的鸟儿,在春光烂漫的京城热恋:“郎从波底窥鬓影,偎卧青沙喁语微。”“从此西直门外月,夜夜双双影送归。”为了革命,情郎远去江南,从此两地分隔,而女子被家人逼迫,嫁作他人妇:“侬知郎情坚如石,郎莫怨侬轻若絮。”情郎知晓情人离去,心情抑郁,借酒浇愁。女子听闻,心下不忍,柔声劝说:“劝郎且莫饮醇酒,醇酒乱性伤心胃。”情郎心有恨意,写信埋怨:“望侬莫作镜中花,望侬莫作波底月。”女子悲痛不已,她又何尝不想与情郎两厢厮守:“侬知郎知已肠断。侬肠断处郎知乎。”第九节又回到见面情景。情郎回家,二人相见,然而一切皆已注定,奈何,奈何。“儿身不是杨花蕊,飞去沾泥复沾水。儿身不能化为□,半伴阿郎半周郎。”第十节是结尾,叙分手。“侬愿天下痴儿女,相爱且莫轻相许。轻相许时轻相违,孤鸾失侣鸣何悲!”
这是一首悲歌,相爱却不能相守。这是一首壮歌,“国难方殷家难起”,有国才有家,为革命,只能将个人感情深埋。全诗一气呵成,情真意切,革命家的爱情显得格外浪漫。
师承名家 才情飞扬
少年时期的邓中夏,熟读古文,爱好文学。1914年6月,邓中夏在郴郡第六联合中学读书,就曾作《游苏仙岭》:“苏仙胜景甲郴州,百卉芬芳岩岫幽。仰视碧空红日接,俯视橘井白云留。青峦磅礴来拱伏,紫气氤氲帐火悠。为爱清淑老跋涉,何时有暇再同游?”一句“苏仙胜景甲郴州”统领全诗,一句“何时有暇再同游”引人遐想。写景抒情,意境高远,诗情飞扬。二十岁的邓中夏,诗作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1915年,邓中夏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文史专修科。在校期间,因为国文很好,他深得老师喜爱。他的作文常常被作为范文,在校内张榜公示。当时,杨昌济先生教授《伦理学》课程,同时还兼任湖南第一师范的《修身课》,邓中夏等人常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杨先生寓所请教。在这里,他结识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毛泽东,由于共同的志趣爱好,很快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各种社会问题。
1917年,邓中夏怀着当学者的抱负,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中文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当时的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校方针引导下,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来校任教,呈现出一种盛况空前的百家争鸣景象。在这片沃土上,邓中夏如饥似渴地学习,对古典文学兴趣浓厚,在新文学方面狠下功夫。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是他的老师。李大钊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思想、情操、人生观、文学观上都深刻影响着邓中夏。邓中夏也是李大钊最好的学生之一。
这期间,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摇篮。受李大钊的影响,邓中夏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转向新文学的研究,在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方面对中国新文化运动都有重要贡献,时时用犀利的笔锋坚持文学主张,用独特的笔触创作铿锵诗歌。
在文学主张上,邓中夏倡导“做革命的诗歌”。他认为,文学应“多做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和“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鼓励人民奋斗”,做革命的诗人。1923年底,他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新诗人的棒喝》等文章,批评一些所谓的文学家脱离社会实际,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新诗,指出“我们不反对新诗,我们亦不反对人们要做新诗人,我们反对的是这种不研究正经学问不注意社会问题,而专门做新诗的风气”。在诗歌创作上,他开始尝试写新诗,从旧体诗转向新体诗。当时正值新体诗的初创阶段,很多人的诗一时很难摆脱旧诗的框架韵律,内容或直露得平淡如水,或晦涩得让人猜谜语。而邓中夏的诗歌既不矫揉造作,也不无病呻吟,文字上清新质朴,兼具革命者的气势磅礴与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革命路上 诗歌相伴
邓中夏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更是一个革命家。在革命的征途中,他理想坚定,勇往直前,披荆斩棘,一路革命一路诗,用诗歌讴歌革命,用诗歌抒发抱负,既有革命者的气势磅礴,又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诗歌,也成为他生命中的一大亮色。
诗是战斗的诗,人是革命的人。邓中夏的诗歌,以五四运动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古体诗为主,包括五言、七言诗;后期基本上是新体诗。从诗歌题材上看,选材十分广泛。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记述同学友情的;既有歌颂工人运动的,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革命。这些诗歌,像晶莹的玉珠,岁月愈久愈灿烂生辉。这些诗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1925年之前。1925年,邓中夏到广州领导省港大罢工后,忙于革命工作,就极少写诗了。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邓中夏和同学一起,站在运动的最前列,向北洋政府请愿,街头演讲,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回到宿舍,夜深人静时,赋诗一首,激励大家继续战斗,热切呼唤人们投入革命洪流中。“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林。兄弟姐妹们啊:我们开门呢?不开门呢?刀山剑林的那头,便是我们朝夕希冀的地带,光明和愉悦的地带。兄弟姐妹们啊!我们去呢?不去呢?”全诗没有议论与说教,我们在美感中受到鼓舞与力量。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中夏积极参与,广泛活动,扩大宣传,协助李大钊开展革命活动。1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劳动音》创刊,邓中夏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他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1921年,邓中夏毕业后,由于在青年中的知名度和威望,被河北保定直隶省立高等师范学校聘为新文学教授。这一时期,邓中夏诗歌佳作频出,也是他新体诗创作的高峰期,艺术上达到了同时代的较高水平。他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他的革命生活。
1921年前后,邓中夏因革命工作奔走于长沙、汉口之间,曾于数日内两渡洞庭湖。望着浩瀚的洞庭湖,他心潮澎湃,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题为《过洞庭》的五言律诗:“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禽狝歼除之,我行适我素。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秋水含落晖,彩霞如赤炷。问将为何世?共产均贫富。惨淡经营之,我行适我素。”这抒发了他自己的信仰和奋斗目标。全诗分为两段,上段借洞庭湖的自然景色,寓意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作者的愤懑心情。下段的洞庭湖则是另一番景色,身在这幅美丽的画中,作者当时想象的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秋水含落晖,彩霞如赤炷”的如画景色。为实现这个理想要惨淡经营,努力奋斗,即“惨淡经营之,我行适我素”。
1921年5月1日,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成立,一千多名工人隆重集会纪念五一劳动节,邓中夏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向工人宣传进步思想。他写诗一首:“如今世界不太平,重重压迫我劳工。一生一世作牛马,思想起来好苦情。北方出来了十月的风,惊醒了我的苦兄弟。无产阶级快起来,拿起铁锤去进攻!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只要我们团结紧哪,冲破乌云满天红。”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青年》杂志第3期上发表《胜利》,诗曰:“哪有斩不除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的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胜利就是你的了!”文体壮伟,气势磅礴,成为鼓舞革命青年战斗的号角。
1924年10月13日,邓中夏与刘少奇等一同前往上海陆军监狱,迎接被释放出狱的李启汉。李启汉,又名李森,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党员之一,著名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中共省港罢工委员会书记。1922年6月1日,他因领导浦东纱厂和上海邮局工人罢工,被上海巡捕房逮捕,1924年10月13日被释放。10月14日,在送李启汉赴湖南工作时,邓中夏赋诗一首《送启汉赴水口山》,以壮行色:“去罢!战士呀!我们是为群众而入牢狱的。我们从牢狱出来,我们仍回群众间去。战士呀!去罢!”短短几句,豪情壮志,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令人感动不已。
1925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邓中夏受党的委派,筹备并组织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1925年6月,邓中夏与苏兆征等人,组织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其间,他写了《省港罢工概观》,叙述了罢工的经过,整篇行文妙趣横生,十分优美感人。1933年5月,邓中夏不幸被捕,9月21日英勇就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档案馆)
参考文献:
[1]萧三.革命烈士诗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2]冯资蓉,何培香编著.邓中夏年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14.
[3]刘功成.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邓中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4]魏巍,钱小惠.邓中夏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王树人.被誉为“杰出的无产阶级诗人”的邓中夏[J].党史博采,2018(3):63-69.
[6]黄建东.用生命谱写灿烂诗篇——鲜为人知的邓中夏诗作[J].党史文汇,2013(3):43-44.
[7]任昭坤,刘昌福.邓中夏的《孤鸾曲》及其他[J].社会科学研究,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