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亲不该这样对孩子
- 石地
- 1578字
- 2021-11-26 16:11:52
错误13 揠苗助长
事情是从一个人造的神童开始讲起。
美国儿童赛达斯的母亲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的荣誉教授。在小赛达斯出生之前,他就准备在儿子身上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计划。小赛达斯刚出生,父亲就在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且在儿子身边不断发出字母的声音。接着又用多类教科书代替了儿童玩具,于是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地理和多种外语所包围,整个婴幼儿时期就成了他独自苦读的过程。这样训练的结果,使得孩子过早成熟。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文字母,2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500字的文章,6岁生日晚上写成一篇解剖学论文。这些都是正常儿童所达不到的。
于是,在一个时期内赛达斯成为美国新闻界在力宣传报道的神童,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们纷纷议论,赞叹不已。
赛达斯13岁那年,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尽管赛达斯早慧聪明,过分加压却使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时格格发笑,然而由于其父求成心切,竟然继续试验。在一次专题演讲中,当听众报以掌声时,赛达斯竟背过身去痴笑不已,14岁时被作为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虽然他痊愈出院后,仍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但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与整个世界怀有强烈的反感,热切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一天他突然离家而去,更名换姓,在商店当了一名普通营业员。
赛达斯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自从他出生那天起,他的父亲就为他的智力发展设计了一个培养方案,并且倾尽全力来培养他成为天才。赛达斯按照父亲的设计模式发展,结果未成为天才反而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一悲剧告诉那些急切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一个道理,人的智力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人的聪明才智要通过后天教育才能获得,但教育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这种规律。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日本的木村久一先生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来反对这种抢先型的知识教育。
木村久一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提倡早期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明确地说:“对早期教育有误解的人,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教三四岁的孩子识字和写字,这是错误的。单是识字和写字这不是教育,没有必要一定要过早地教。”遗憾的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母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把小学课程的内容提前讲。这种抢先型的知识教育,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孩子并不具备学习能力而被赶上、超过,显出后劲不足。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并非教育的行家,教的知识似是而非,教学效果不好便发脾气,使得孩子还没进校门,就视学习为畏途。而更为严重的,就会出现赛达斯的这种结果。
鉴于此,关心自己孩子智力发展的母亲们,不得不了解一些关于孩子发展智力的规律的知识了。
那么,什么是“发展智力”呢?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套关于发展智力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展思想和智力,就是发展思维的形象和逻辑分析的成分,影响思维过程的活跃程度和消除思维的迟钝现象”。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在智育过程中,掌握知识能促进智力最佳水平的一般发展,而智力的一般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因此,必须防止教学过程与发展智力脱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也不是让学生“除了上课、作业、分数之外,什么都不去想”。他说:“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习惯,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智育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因此,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他认为,人就是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创造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没有智力的发展,就没有知识的功用,就没有才能和世界观,也就没有精神丰富的个人生活,没有个性,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发展智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不仅仅只是让孩子多学得一些书本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