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

【原文】《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及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消。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黄石公三略•上略》)

【译文大意】《军谶》上说:“柔能够制服刚,弱能够战胜强。”“柔”而适中是美德,“刚”而失中是祸患,“弱”而有德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强”而不仁会受到人们的怨恨和攻击。有时需要设置“柔”,有时需要施行“刚”,有时需要使用“弱”,有时需要施以“强”。这四个方面要互相兼顾,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而适宜地巧妙运用。

事物的真象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人们就不能认识它。大自然的奥妙,要依靠事物的逐步变化来了解。奇正的运用变化无常,是因为敌情变化多端。不要敌情不明就预先死板地定框子,而要根据敌人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这样就能谋取控制天下,帮助君主成就功业,树立威权,拯救极远的边民,安定东方的“九夷”。能有这样谋略的人,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古语说,人没有不逞强好胜的,却很少能持守刚强柔弱的微妙。如果能掌握它们的微妙,就能保全生灵。“圣人”把它存在心里,行动起来就能适时地应付各种事变,放开它会充满天下,收起它却不满怀抱,安置它不用房屋,保卫它不用城郭,把它藏在胸中巧妙运用,就能使敌国屈服。

《军谶》上说:“能用柔又善用刚,国家就充满光明。既能用弱又善用强,国家就愈加昌盛。纯粹用柔单纯用弱,国家一定削弱。纯粹用刚单纯用强,国家必定灭亡。”

【阐释】“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这原是老子的思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老子》第四十三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正确把握“柔弱刚强”的关系,在治国用兵上是至关重要的。在“柔弱刚强”上,这里更强调“贵柔”、“贵弱”的观点。它认为:柔而适中是美德,有德刚人愿归附。刚愎不仁就会失掉人心。同时“柔、弱、刚、强”各有所宜、各有所用。要“兼此四者而制其宜。”这是说要根据“柔弱刚强”的各自特点,恰当适用。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可强则强、可弱则弱。为了在战略战术上骄敌、纵敌、诱敌,最后达到制敌、克敌的目的,就要灵活地运用“柔弱刚强”。战术上孙膑指挥的马陵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孙膑在强大的魏军面前,以己之柔示弱,助长庞涓的骄气,使他误入齐军设伏的马陵道,接着孙膑再一声令下,齐军万弩齐放,以势如破竹的强大攻势,击败魏军,迫使庞涓自杀。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以柔制刚的一个光辉典范。在敌方强大的攻势下,诸葛亮不动声色,轻琴慢弹,不费一箭一镞,不伤一兵一帅,用一人智慧胜敌万千军马。以柔制刚、以弱胜强,保全了自己的力量。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重柔一重弱”在战略战术上是十分重要的。“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这里以国家的兴衰存亡来证明“柔弱刚强”的辩证关系,很有说服力,也进一步申明它的理论是为治国统军的战略服务的。遵循这个理论,国家就能兴旺昌盛,违背这个理论,国家就会削弱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