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
- 刘颋颋
- 3135字
- 2021-11-08 15:53:06
自序
空间与容纳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出版这本书。
我是一名儿童青少年咨询师,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孩子和家庭。
期间发现,现在很多父母都注重“靠知识养孩子”。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大家会去听很多亲子课、看很多育儿书;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求助于专业人员。
“靠知识养孩子”的确是一种进步,比如我们会给婴儿做按摩操,因为知识告诉我们婴儿需要皮肤的接触;我们会尝试给孩子讲道理,因为知识告诉我们纯粹打骂孩子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
那么有了这些知识,是不是养育孩子、和孩子相处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将“靠知识养孩子”的父母反馈的问题总结为下面三类。
第一类,书上的知识我都懂,但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
很多父母理智上很清楚该怎么做,但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尤其是和孩子之间爆发矛盾的时候,就做不到客观理性了。比如有一位妈妈对我说:“我生气的时候好像失去了控制,明知道哪些话最伤孩子的心,还专拣那些话说,说完了又后悔、自责。”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自己内在的非理性思维。
第二类,书上说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不知道怎么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问题
育儿知识大多都是从大部分孩子的发展特点总结出来的,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独特的先天气质和心理发展轨迹,当父母面对这个独特的个体时,可能会失去判断力。
比如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安静、内向,父母就很难判断这是孩子的先天气质发展的自然结果,还是这个孩子遇到了困难,变得抑郁、退缩。
第三类,书上说的都是“专家级的父母”,我不知道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问题
不仅孩子有独特的先天气质和心理发展轨迹,父母也有其独特的性格,家庭也有其独特的关系模式。但书本提供的“专家意见”,通常缺乏针对性,因此某些父母就会变成“书本妈妈”“书本爸爸”,他们严格按照书本知识养育孩子,结果却出现很多问题。
针对上面这几类问题,本书除了介绍基本知识,更着重于提供以下内容。
● 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
我会给大家深入讲述一些家庭故事。“靠知识养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自己,也没有理解我们的孩子,对于儿童的成长,可能只知道表面的相关知识,却没有理解这些知识深层的内在逻辑。而故事可以带给我们深层的情感共鸣,引发我们对自身问题的联想和理解,同时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理论的内部因果关系。
● 为父母的自我探索提供方法
如果被病毒感染了,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病毒,但我们会发烧、会感到疼痛,这些症状提醒我们身体出问题了。同样,我们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但我们能从身体体验、情绪体验,以及自我反思中发现某些内在逻辑。而如何探查自己的心理,我会在书中详细讲述。
● 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测查方法
虽然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像医学检查那样具有精确的参考标准,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孩子的一些外显情绪和行为进行敏锐的观察来找到一些参考。如何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我也会在本书中提供一些策略与方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发展及亲子关系,本书引入了一个比喻:空间和容纳。这个比喻并不是我的独创,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比昂(Bion)的一位患者曾对他说:“我不能容纳某些东西!”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比昂,他由此提出了“容纳与被容纳者是精神分析的元素之一”的重要概念。
我发现,不仅在个体的内部世界有一个“容器”,它容纳或拒绝容纳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活动,在亲子关系中,也存在一个“容器”。比昂也提出:“爱的模式存在于妈妈和婴儿的关系中,他们都能通过容纳和被容纳的体验共同成长。”
为了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容纳”这一概念,在整本书中,我都会用“房屋”作类比。我们每天都在房屋中生活、工作,房屋是容纳我们的最重要的空间。我想我们的内心也是一个“房屋”,容纳我们的各种内在体验和活动;我们的关系也是一个“房屋”,容纳着关系中的每个人及彼此的互动。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两件事情。
第一,整理内在空间及养育孩子的空间
我们不难理解,养育孩子需要一个外在空间。当一个家庭准备养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为孩子腾出一些空间,例如安放一个婴儿床,或者一个玩具箱。但如果父母居住的环境拥挤不堪,确实很难为孩子腾出这样的空间来;或者父母还没有真正准备好成为父母,平日里也不想回到自己的房子,那回家照顾孩子就会变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同样的道理,养育孩子也需要一个内在空间。也就是说,父母的内心要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孩子。如果父母的内在空间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填满了,被自己的需要及过往的创伤占据了,就没有办法理解和养育孩子。只有当我们情绪平静,愿意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良好的养育才会发生。
整理内在空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内在空间会受到一些固定的内在逻辑的影响。如何发现这些内在逻辑,只能依靠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人生经历。
第二,理解我们过往的人生经历怎样塑造了我们的内在空间
我们会选择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里,我们的房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风格,和我们过往的经历有关,也和我们的性格有关。同样地,作为父母,我们从小到大生活的空间、我们的生活经历,也在塑造着我们的内在空间。
正是我们的成长经历形成了这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内在逻辑。例如,有些父母从小是学霸,学习非常勤奋、努力,成绩优异,但是孩子可能成绩很不理想,父母会很失望地说:“你怎么就不像我小时候一样呢?”有可能这个孩子的确存在一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现实的困难,但也有可能,这些父母在小时候成为学霸、乖孩子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冲动,其实不想那么努力,也想做个自由自在、可以时常做些调皮捣蛋事情的孩子,只是这些冲动被自己压抑了,当他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这些被隐藏、被压抑的潜意识就被自己的孩子实现了。
我希望通过本书和大家一起探索每个人自身这个小空间的内在逻辑,同时也一起探索我们养育孩子、培养亲子关系这个大空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和孩子相处。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个人的内在空间有怎样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中的空间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根据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给大家讲述一些家庭故事,在这些家庭故事中,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整理自己的内在空间,没有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没办法在内心腾出一个足够容纳孩子的空间,没办法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其成长的环境。我不是想指责这些父母做错了什么,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家庭故事,帮助父母们理解自己面临的困境,理解自己内在的需求及脆弱。
第三部分,讲述如何改善和发展父母的内在空间。有很多人把做父母视为一项沉重的任务,视为一味地付出和牺牲。其实,为人父母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具备“养育”功能的父母,在养育一个新生命的同时还会完成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简而言之,我们将会寻找新的资源,重新“养育”自己,让自己的内在空间变得更稳定、更舒适,让自己有新的机会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第四部分,探讨养育孩子的有效方式,也就是怎样建立一个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空间。
让我再次借用“空间和容纳”这个概念,如果我们能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里面安全、可靠、干净、舒适,可以容纳我们富有个性化的私人物品。当我们需要独处时,可以安心地置身其中;当我们需要交流时,可以随时打开房门欢迎来客……那一定会让我们倍感舒心。同样地,如果我们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内在空间,让我们既能够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独处的时光,又能够开放地与他人交流,我们就能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作为父母,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在空间足够安全、舒适,我们才能够在这个空间里为孩子留出一个特定的空间,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允许他们独处,也欢迎他们与我们交流,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
期待本书可以在这些主题上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