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
- 刘颋颋
- 1319字
- 2021-11-08 15:53:06
推荐序
拓宽你的心灵空间
锤炼了一年多后,刘老师的这本书终于推出了。
每位资深心理咨询师都有其持续的关注点,而且会围绕这个关注点倾注大量的心血,从而对此形成深刻的感知。
如果对自己的关注点加以理论梳理,并把自己的深刻感知清楚地表达出来,就会是一本很好的书,也一定会给读者带来启发。刘老师这本《这样和孩子相处》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其实,资深的咨询师们之所以如此关注某个点,往往是因为那正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情结。
例如我自己,之所以总是在讲“老好人”,恰恰是因为我本人就是这样的“老好人”,所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与感知。
而刘老师之所以会研究这个主题,同样是缘于很直观的事实:她来自教师世家,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并且她的家族中有多位教师。
按说教师教书育人,会更懂教育孩子,但也有一些教师反而更容易对自己的孩子过度控制甚至逼迫,严重压缩孩子的心灵空间。
当然,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心灵空间被压缩了。
说到心灵空间,我讲一个故事。
我的一位来访者,毕业于重点大学,认知能力很好,但她对自己和他人,似乎毫无观察能力,因为她的心灵空间被焦虑充满了。
所有焦虑,背后都是死亡恐惧。例如这位来访者,她对自己的形容是,她觉得自己这一生都走在钢丝绳上,这边是刀山火海,那边是悬崖。
因此,她的注意力都用在保持平衡上了,没有多余的内在空间去反思自己和观察他人。
但经过一年的心理咨询后,她突然觉得自己从钢丝绳上走下来了,从此后,她有了足够的内在空间可以去观察自己和他人了。
几年后,她发生了更深刻的改变。她感觉有些如黑色潮水般的东西从心灵中褪去,然后她发现,自己内心如此宽广,并拥有很多美好的东西。
她还发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自己周围的人都特别好;而以前,她觉得周围一切都是不好的,她很容易对人、对事物持批评否认的态度。
那股像潮水般褪去的东西,是羞耻感。
羞耻感是对自我的否认、攻击和破坏,也可以说是一种不配得感,就是一个人觉得“我真差,我实在是太无力、太无助、太弱小了”。这位来访者过去被这种感觉所淹没,如同在黑色的潮水中挣扎,所以她觉得自己的内在空间糟透了,这份感觉投射到外界,她就觉得周围世界糟透了。
当这些占满她心灵空间的羞耻感褪去后,那些好的感觉,也就是对自己接纳的感觉,才会涌进来。
刘老师的这本书中讲的空间感,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
现在有不少人觉得只有不断增强自己,让自己有用,才是唯一可走的路。其实那不过是一条发展“工具性自我”的路,因过于追求他人认同,于是当自己不够好、不够有用时,就会觉得自己差劲极了,羞耻感油然而生。
当被羞耻感淹没时,人会有共同的反应,就是看不见自己的好,也看不见周围人和世界的好。
于是,那些看上去很好的心理学道理,就只能在自己头脑中占据一些空间,却难以占据真正有价值的心灵空间。
同时,自己的孩子、伴侣乃至自己,也难以在自己的心灵空间中存在。
作为心理学博士,刘老师受过极为系统的训练,咨询经验非常丰富,加上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这些都促成了她对这个话题的专注——如何拓宽自己的心灵空间。
这是一个极好的主题,相信大家会在学习这个主题时,能体验到一些心灵空间拓宽的感觉。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少遭受羞耻感的折磨,多一些心灵空间去容纳各种美好的东西。
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