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活力北流

在广西的东南部,有一条自南向北流的河,叫圭江,本名北流河。这条美丽的河流,诞生了一座城市的名称——北流。从此,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风云变幻,以及产生的恩恩怨怨的故事都与这条河流有关。

天下流水多向东,诗人李煜的《虞美人》中就有对水流去向的描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圭江这条河却偏偏向北流,与众不同。“双镜驿前双小洲,年年于此竞飞舟。翻思夺锦青天上,河汉江声共北流。”这是明代大学者解缙眼中的圭江。对于古代的北流人来说,圭江的难能可贵,不仅在于它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是一条便捷、省力、航运价值极高的黄金水道。

北流因境内圭江自南向北流而得名是有历史记载的,据清代《北流乡土志》所载:“县名之起盖以圭江之向北而流也。”

北流建县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北流”的名字是在南朝。早在南朝齐武帝六年(488年),就设置了北流郡。到了南朝梁代(502—557),北流废郡又建立了县,至今已走过了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

北流在历史上曾经享有“富甲一方”的美誉,早就流传有“金北流”的说法。所谓“金北流”,是说北流为首富之地,流传有“金北流,银宣化,两处若不成,贵县也不怕”的说法。据说,在清代时,一群考取了功名的举人、进士集中到桂林候缺时,问及他们最想去的地方,首选就是北流,第二是宣化(今邕宁),第三是贵县。那时,在广西总督衙门的大堂前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广西各道、州府和县的名字。历代在桂林候官的举人、进士审看这块石碑时,就会用手指按住北流、宣化和贵县这三县的名字。时间久了,字体也凹下去了,留有很深的痕迹。

北流河边的铜石岭,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共生,是非常罕见的地貌奇观,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汉代以来冶铜遗址和铸造铜鼓的遗址。俗话说:“铜石固江山,鼓鸣定天下。”铜鼓,最早作为古时的一种打击乐器,之后逐步成为贵族统治者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战事来临时召集军马的重器。在旧时,北流又称“古铜州”,北流的铜石岭是现已发现世界最早的铸造铜鼓的遗址。1950年,在北流石窝平田村出土了一面面径165厘米、高67.5厘米、残重299千克的巨型铜鼓,在世界各地出土的所有铜鼓中,直径和重量均为第一,被称为“世界铜鼓之王”。目前,世界上发现和出土的铜鼓共有2000面,其中,中国就占了1300面。出土铜鼓最多的省份就是广西,一共有700多面,而北流就出土了40多面,成为广西出土铜鼓最多的县份。中国铜鼓分为八种类型,其中有一类铜鼓就叫“北流型”,器型最大。

北流,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据传,公元660—667年,佛教六祖惠能大师曾沿西江而上到北流传授佛法。民国版《北流县志》记载:“南汉时期(917—971),勾漏山前已有勾漏庵。”由此可知,北流最晚在五代时期就有佛教活动了。《北流县志》又载:明万历间,在北流县(1994年撤县建市)城东建六祖阁。六祖阁是北流佛教徒最早集中活动的地方。与北流有关的最著名的佛教人士为鉴真和尚,他在第五次东渡遇到挫折返回扬州时途经了北流。

北流的道教文化历史也非常悠久,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放弃散骑常侍的职位,求为勾漏令,来到勾漏洞修炼,为勾漏洞这一名胜增加了神秘的色彩。勾漏洞由宝圭洞、玉阙洞、白沙洞、桃源洞和玉金洞等五个岩洞组成。宋真宗时(998—1022),道家张君房校正辑成《云笈七签》,将勾漏洞确定为道教的洞天福地第二十二洞天(玉阙宝圭洞天)。加之历代文人留下的摩崖石刻,让勾漏洞拥有了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勾漏洞的石壁上,各类石刻琳琅满目,其中,有唐代名将李靖的作品展示,南宋抗金名将李纲以及当代文豪郭沫若及夫人于立群等艺术真迹120多幅。如今,当我们来到勾漏洞的景区,郭沫若及夫人于立群苍劲有力的书法“勾漏洞天”和“勾漏胜景”便会立即跃入眼帘。郭沫若先生还为勾漏洞亲笔题咏了诗句:“魏晋以来负盛名,洞天勾漏自天成。电光射透蛟龙窟,风景争衡临桂城。不为丹砂思作令,期除纸虎愿从征。苕华闻道敷红紫,绿满群山乐耦耕。”诗中既包含葛洪为炼丹砂而求勾漏令的典故,又写出了勾漏洞可与桂林争衡齐名的美景。勾漏洞还是广西唯一藏有御书的洞府,宋时曾藏有宋仁宗的御书,为李纲游勾漏洞时所发现。来勾漏洞游览的第一位地理学家是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这段经历:明崇祯丁酉年(1637年)七月二十九日,徐霞客入塘岸圩,到北流县城后,在沙街吃中午饭,再到勾漏洞庵投宿。八月一日,上午游宝圭洞、白沙洞,下午游黄婆岩、望夫山一带,发现两个不知名的山洞。八月二日中饭后,去宝圭洞录诗,八月三日离开勾漏洞。

在《徐霞客游记》中还有关于鬼门关的记载:“鬼门关在北流西十里,颠崖邃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在神话传说里,鬼门关是通往阴曹地府的一个必经的关隘。在古代,人们从中原前往钦、廉、雷、琼和交趾,鬼门关是必经的通道。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历史名人都曾从这道鬼门关通过。在历代被贬谪经过鬼门关的名人中,也包括宋代大文豪苏东坡。1097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当时已年逾60的苏东坡乘船走水路直到北流城东沙街码头上岸,穿过鬼门关到儋州去。然而,苏东坡一去儋州就三年,直到1100年宋徽宗赵佶继位,他的人生才有了转机,被改贬到环境较好一点的廉州。刚到廉州,苏东坡又被赦免,北还任舒州团练副使。于是,苏东坡与儿子从廉州出发北上,经博白、玉林、北流,再次路过鬼门关。这时的苏东坡即发诗兴,挥毫写下了《过鬼门关》一诗:“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鲊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闻杜鹃。”意思是人从北往南过了鬼门关以后,人的命就如南方装有人骨的水瓮船一样,在凶险的河中行驶,在安全上没有丝毫的保障。即将到达北流时,他又发出了“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的感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器。陶瓷之所以成为北流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享誉九州,映照寰宇,究其内在原因,在于北流的水土宜陶,具备了陶瓷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优势:优势之一是这里的“天”。北流地处北纬22。71′、东经110。33′,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无霜期长。二是这里的地。烧制精美的陶瓷,需要优质的瓷土。北流境内已探明的高岭土地质储量15亿吨左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原料条件。三是这里的木。北流森林茂密,古有“运不尽的北流木”之说,据《北流县志》载:“县内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应郁林五属外,还远销藤、梧及广东信宜、廉江等地。”以前,烧造陶瓷主要靠松木和杂木,用松木烧窑,火焰旺,温度高,可达1300℃。发展陶瓷业需要大量的木材,北流盛产松木、杉木、杂木等,正是北流陶瓷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这里的水。水是北流陶瓷生产、贸易、运输的生命线,北流境内的圭江全长121.6千米,有大大小小的支流13条,流域集雨面积165平方千米,是北流的母亲河,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早在秦始皇时期,来自中原的将士就和南越先民在桂林兴安开通了灵渠,沟通漓江和湘江,后又凿通鬼门关,从而使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从长江、湘江进入漓江,再经北流河、南流江水路到达合浦,再远洋转运海外。北流陶瓷能够行销全球,远销海外,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水运的便利。除此之外,瓷石粉碎需要水,古代的北流瓷工利用天然的水流落差作动力,用水轮车粉碎瓷石;淘洗瓷土需要水;澄清瓷土需要水;调配色釉也需要水……陶瓷生产的过程均需要水。五是这里的人。历史上,北流名人荟萃,赵佗、马援、葛洪、李德裕、刘龚、苏东坡、黄宾虹、郭沫若等,为北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北方移民几次南迁到北流,给北流带来了许多工匠,北流制瓷工艺代代相传、发展,形成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北流,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北流人出了一本《北流之最》的书籍,收集了1011个“最”,其中就有5个“世界之最”:北流,有被誉为“世界珍品”的北流花岗石、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海相泥盆系地层标准剖面、世界最早的铸造铜鼓的遗址、世界最大的铜鼓和世界最长的古龙窑。此外,北流还拥有1个“亚洲第一”和35个“全国第一”的荣誉,充分演绎了北流这座城市文化深厚、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

奔流不息的圭江,她以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北流人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培育了北流人睿智豁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