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闺女,爸爸尊重你自己的节奏

当生存与安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开始追求被爱和被尊重。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这种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爱与尊重之间,我们往往因为过度强调爱而忽略了尊重,我们在爱的名义下,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害而阻止孩子去尝试,无意间剥夺了他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爱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的自我探索,宛如播种一粒种子,浇水施肥,然后静待花开,真正让孩子成为他自我发展的主人,并接受孩子自我发展的结果。

0—3岁是婴幼儿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遵循着一定的内在规律而发生各种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这个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孩子产生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行为,从而形成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能力,这个时期被统称为“儿童敏感期”。一般而言,在相应的敏感期内,如果孩子接受了更多的相同能力训练类型的信息输入,其发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所有敏感期都是有弹性的,并不是绝对的时间概念,不同孩子的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差别。当错过了一般时间意义内的敏感期,只要持续地提供适宜的环境,孩子相应的能力仍可以在后面的时间内得到弥补和发展。尊重孩子自己原本的节奏,是对孩子的爱最好的一种表现形式。

敏感期来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对你咿咿呀呀地发出各种声音;他开始把手往嘴里塞,接下来是把所有他能拿到手里的东西都往嘴里塞;他不断地往地上扔东西,每次东西被扔到地上发出声响,他还兴奋得大叫;他把家里的小物件悄悄地藏到家里的某一个角落……每个新手父母都会疑惑,我的孩子怎么了?恭喜你,这是孩子的敏感期来了!孩子又迈出了成长过程中十分可喜的一步。

敏感期就是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在一定时间段内对自己身体的部位或者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是孩子认知和掌握技巧的能力最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敏感期”一词最早由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斯提出,他研究发现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对环境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正是这种敏感性让其可快速掌握生存技能。蒙台梭利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孩子的成长也存在类似现象,因而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的理论,并将它运用到儿童教育上。儿童敏感期主要会出现:感官敏感期(0—6岁)、语言敏感期(0—3岁)、秩序敏感期(0—3岁)、动作敏感期(大肌肉1—2岁,小肌肉1.5—3岁)、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空间敏感期(2岁开始)、人际关系敏感期(2—5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追求完美敏感期(3—4岁)。

研究发现,婴幼儿的敏感期源于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需求。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知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并做出反应。应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需求,身体自然产生各阶段的敏感期行为,直至某片段的感觉神经系统发展完成,形成身体某种能力,该敏感期现象才会停止,而后接着发生下一个敏感期行为,如此重叠反复直到6岁,孩子的身心基础经由这样的发展过程臻于完善。

因此,孩子敏感期出现的各种身体行为,不应粗暴地去判断对错,这些都是孩子通过自我探索发展而掌握相应能力的一个自然过程。例如孩子往嘴里放东西,向地上扔东西,很多家长就认为是孩子在故意使坏,其实是他的肌肉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是孩子为掌握相应的身体能力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如果他顺利完成了这个实践应用,他会转而向更高的能力领域去尝试,比如向高处攀爬、从高处往下跳跃等。假如这个探索过程被人为干预而受阻,那他探索的过程会延长,甚至当他发现他所做的行为可以引起大人们激烈的反应,比如很激动的语言、强烈的阻止,这时他会感到特别兴奋,从而不断地重复这些行为,以看到他所期待的效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你的反应越激烈,那他持续这个行为的时间会越长。而有些家长习惯性地会用打骂、恫吓等非常严厉的方式去阻止孩子类似的探索行为,在2岁之前,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由于自己的行为长期被否定、不被接纳,容易关上心门,严重缺乏安全感。而到2岁以后,在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后,不同孩子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长期被父母或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伙伴强大的力量压制,在悬殊的体力、智力差距下,部分孩子觉得抗争无用,会关上心门,拒绝与外界进行沟通。另一种情况是部分孩子会很快地学习到这种非常粗暴的方式,并以此来处理他们的人际关系,习惯性地对其他孩子或家人大吼大叫,甚至发生严重的肢体冲突。对孩子发展来说,这两种极端都是成长的灾难,是本不应该在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身上发生的。

遗憾的是,我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孩子。有个孩子刚到我们早教中心时,情绪表现得很焦虑,手老爱往嘴里塞,也不爱与其他的孩子交流,非常依赖他的一张已经被揉摸得很旧的小毯子,去哪里都抱着他的那张小毯子。从我的经验判断,这是典型的安全感缺乏的表现,很有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这时候非常有必要和他的父母沟通。

当我们约这个孩子的父母见面时,父亲称有事没有到场,只有母亲来面谈,且刚开始她沟通的态度非常傲慢,说自己只有30分钟的时间,让我有事赶紧说。谈话就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下开始了。我跟她交流了孩子在早教中心的表现,她刚开始时表现得极不耐烦。我直接指出,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源都在于父母,归因于你们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出现了问题,并且重现了她在家里和孩子交流对话的场景,她原本紧绷的脸慢慢地缓和下来。当我说到问题的核心时,她开始意识到这次谈话的重要性,主动打电话推迟了之后的行程,和我平和地交流起来。孩子的父母都是市里最好初中的老师,工作压力很大,也非常繁忙,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每次面对孩子时,都希望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最快地达到教育的效果,与孩子的交流都非常激烈,语言都很严厉。其实他们已经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才寻求专业早教的帮助,但是他们没有直视自己的问题,直到我和她展开谈话。我给了她几个建议:一是回去做好父亲的思想工作,双方都要增加与孩子的相处时间。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试着平和地与孩子沟通。三是多带孩子和同龄的孩子玩耍,增加户外亲子活动的时间。她回去照做了一周,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情绪有了很大改善,对于早教的各类训练也能慢慢配合完成。我一直在坚持进行类似这样一对一的与家长的沟通,我始终认为,只有与家长在教养观念上取得一致,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最终达成教育的目标。当帮助家长们找到亲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时,便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迫切地希望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各种敏感期接踵而来,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地获得更多经验并建立自信。对于处于敏感期孩子的教养,除了可以寻找专业的早教机构获得专业的帮助外,父母仍是最重要的教养人,家庭始终是陪伴和呵护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父母与孩子在家庭里建立的各种良好互动,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瞬间,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最珍贵的回忆。

用感官探索世界

智力发展需要感觉的培养和练习,通过科学的外界刺激和信息输入,促进大脑神经网络更紧密地联系,从而提高大脑的各项功能,让孩子更加聪明。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和知识。进入感官敏感期的孩子会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充分地调动起来,努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建立自己的感知系统,激发内在蕴藏的能量。对处于不同敏感期的婴幼儿,我们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去经历,完成自我的教育和成长。感觉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婴幼儿正是靠着感觉来完成自我成长的:他需要被关爱,感受妈妈带来的温暖;他需要触碰物体,体验不同的触感;他需要咀嚼和吞咽,品尝不同食物的味道。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行为比较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非常具体,他每项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亲身经历中得到感受,这些感受会成为他成长的基石。

感官敏感期的训练方式

01 1个月—3个月 训练宝宝的感觉器官,让宝宝听各种声音、看鲜艳的物品,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练习抬头、抓握东西、抚触训练等。

02 4个月—1岁 针对宝宝不同月龄的发展,可以慢慢训练宝宝的翻身、爬行、手眼协调,以及站立和行走的能力。

03 1岁—2岁 让宝宝练习走、跑、跳等灵活动作,利用绘本、工具书教孩子说完整的句子,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宝宝回答,进一步发展其认知能力。

04 2岁—3岁 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把训练重点放在宝宝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上,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婴儿早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有了听觉,对于低沉的声音特别敏感。这个喜好会延续到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可以给他听一些简单和低音调的旋律,让他保持稳定的状态。一般爸爸的声音都比较低沉,是婴儿喜欢的音调。爸爸应该经常跟婴儿说说话,爸爸低沉的声音能给他一种信任感,有治愈的功效,更有利于婴儿情绪的稳定。爸爸坚实的臂膀、宽厚的胸膛、有力的心跳都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爸爸多抱抱婴儿,跟他做一些互动,对婴儿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婷婷在婴儿时期,我常常抱着她,给她吟唱一些旋律,轻轻地和她说话,婷婷很享受,总是微笑地看着我,这是属于我们父女俩的美好时光。

孩子通过感知觉来探索和适应环境,天生的敏感性让他不自觉地吸收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有些被储存起来备用,有些被立即应用到生活当中。在环境不断地刺激下,孩子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获得提升。科学有效的刺激,能帮助孩子的感觉器官发育得更充分。反过来,孩子的感觉器官越发达,越有利于他感知环境和获取经验。因此,带孩子走出家门,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充分感知和体验环境,多看看,多接触,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益处多多。

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位的敏感期渐渐来临。婴儿想要用嘴品尝各种物品,用手抓东西,脚不停地蹬,成长时他需要掌控身体的各个部位。从第一声啼哭到吸吮母乳,孩子对口有着与生俱来的控制力,于是他试图用口来“品尝”不同的物品,通过牙齿、舌头等了解物品,家长可以买磨牙棒来帮助孩子度过口的敏感期。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会尝试用其他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口和手是婴幼儿最先能运用自如的身体部位,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练习和探索,别随意打断他,这样会让他不知所措,有挫败感,从而阻止他探索的脚步。平时可以跟婴幼儿做一些小游戏互动,让他充分锻炼手部,更好地掌握手的运用。

刚开始,婴幼儿的手就是通过口来唤醒的,我们看到很多婴幼儿喜欢把手放在嘴里吸吮,这给他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同时他也通过口来感知和认识手,慢慢习惯和使用手。不要阻止孩子这一行为,只要让孩子的手保持干净卫生,剩下的让他自己慢慢探索吧。我们发现,婴幼儿有时候很喜欢扔东西,这是他在锻炼手的力量,抓住、放开,不停地重复练习手感和灵活度,婴幼儿的每一个动作看似毫无意义,实际上都有他自己的成长需求。手可以帮助幼儿完成很多事情:抓取东西、吃饭、爬行、表达自己的意图等,幼儿不断地练习使用手的能力,让手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创造适宜的环境让他多锻炼,慢慢地你会发现他可以自己完成很多事情了。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0—2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通过直接的感觉和运动经验,逐渐探索这个世界,理解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依托抓、爬、走这些运动,孩子开始独立地四处看看,他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到他想要去到的地方(尽管去到的地方有限),这些运动探索是在感知运动阶段里孩子获得心理满足的重要来源。

在学会走路前,爬行是必经的阶段,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特别是当幼儿能灵活运用四肢时,爬行会成为他的乐趣,他在爬行过程中能够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在成人看来,爬行是很简单的动作,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是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诸多因素的协调下才能完成的一件复杂工作,这可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也是幼儿十分重要的成长阶段。首先,在爬行时幼儿需要调动诸多肌肉组织,比如不停地转动头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观察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其颈部肌肉组织;其次,爬行需要幼儿用手腕和膝盖来支撑身体重量,这有助于手臂和腿部肌肉的生长,这些都为将来的运动能力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爬行可以使幼儿学会如何有效避开障碍物,用手和脚的相互配合来维持身体平衡,这些都有助于左右脑的均衡发展,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爬行时,幼儿有可能会遇到很多新奇的事情,他们在爬行的过程中与周围人物、环境等进行互动,从而得到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宝贵机会,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研究表明,会爬行且爬得快的幼儿长大后身体协调能力会更强,爬行有利于大脑的开发,所以家长一定要耐心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不能因为怕地上脏或者大人带着太累而人为地阻止或者缩短这个阶段,从而让幼儿错失发现世界和提升自己的契机。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精力充沛,往往大人都快体力不支了,但是孩子好像还有使不完的劲。这个时期的婷婷就很喜欢挑战难度,比如爬坡、上下楼梯、攀爬,她还会专门挑那些凹凸不平的路或踩水坑。每次当她顺利地完成其中的一项挑战时,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她都会非常自豪。当我们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她,那她的这种尝试会在完全掌握这种能力后自动地停止;相反,如果我们严厉地制止她,或者长篇大论地告诉她这件事情多么危险,那她则有可能会继续进行同样的探索,甚至觉得我们激烈的反应很有趣,进而有意地重复这些举动,以期待看到我们更激烈的反应。这时的孩子无法吸收长篇大论的说教,他所有的行为都基于他生命发展的需求,只有当他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后他才会停止这种探索。如果家里的空间有限,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和乐园去玩玩。家长只需要陪着孩子,确保孩子处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就可以了。孩子偶尔跌倒也没关系,语气平和地鼓励他站起来就可以了,一般来说这样处理后,他对于跌倒这件事也不会太在意,甚至不会哭闹,爬起来继续玩。相反,如果你对孩子跌倒这件事情表现出激烈的情绪,孩子会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而大声地哭闹。

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总是在给我们制造惊喜。婷婷1岁多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做什么她就跟着做什么,我笑她跟着笑,我走她跟着走,我坐下她也坐下。我们发现孩子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帮大人干活,扫地他要抢着来,洗碗他要争着洗,当大人说话做事时,他就像一个小尾巴,重复我们的动作和语言。此时幼儿的心智已经开始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心智的发展要求他做更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首先就是从模仿身边的行为开始的,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就成了他模仿的对象。比如日常的谈话、洗碗、扫地、洗衣服,他见多了以后,也开始想动手尝试。通过模仿,从不会到会,在他掌握了要模仿的技能以后,就逐渐形成和创造出自我的行为,学会做更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想要模仿就让他模仿,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比如有些家长会说,你会扫什么地,去玩吧。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的建议是,孩子如果有主动做事的意愿,就尽量让他做,这个阶段是学习生活技能积极性很高的阶段,让他们学会去做,对今后孩子的独立性养成非常有帮助。

随着身体掌握越来越多的本领,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这个时候他会说这是我的东西,这是你的东西,开始拒绝和说“不”。自我意识愈发强烈,表示孩子的心智开始走向成熟,他不仅在身体上能独立活动,心灵也开始寻求独立和自由。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不愿意分享,不管是物品还是父母的爱,看到父母跟其他孩子互动也会吃醋,他们开始注重自我,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有些父母会觉得我的孩子怎么那么自私,什么都是我的我的,不喜欢跟大家分享。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还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他所表现的自我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的自私。孩子的种种举动都表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拥有自己的物品,而不再依赖于父母。这个时候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在自我的世界里遨游。这对他独立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帮助,让他今后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为人处世的边界感,不会因为别人的随便游说而失去了自我,也不会在跟朋友相处的时候不分你我,有良好的分寸感,在社会上游刃有余。我还记得婷婷在2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看见她的玩具挺有意思,顺手拿起来玩(想不到吧,我这个老父亲也有幼稚的一面)。婷婷看见了号啕大哭,我问她怎么了也不回答,直到我放下玩具,她才停止哭闹。我这才意识到,我没有经过她的同意就拿了她的玩具。在她安静下来以后,我问婷婷: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婷婷点点头,再也没有哭闹。

自我意识在孩子3岁左右逐渐形成,保护好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保护好他独立人格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但不是孩子的保护卫士,只有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被生活所打败。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在0—3岁给他打下自我意识的人格基础,是为了他将来少走弯路,少碰钉子,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没必要把自我看得那么重要。其实这个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础,基础打牢了,摩天大厦才能稳稳当当。

0—3岁的孩子,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很多事物仍处于一种模糊的认知,他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触摸来感受和认识,通过体验完成思考,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不要轻易打断他,让他自己尝试,这样做对孩子日后的独立很有帮助。我们只需要在他稍稍偏离的时候加以引导,他就能走上正轨。有些父母会说我孩子喜欢打人、咬人,是不是孩子在这个时候学坏了,我们要不要及时制止。其实这些行为在孩子看来并不意味着恶意,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跟他说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会不会更好,让他慢慢理解,从而选择一种更好的行为方式来表达。

有些父母凭借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孩子束缚过多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种打击,也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因为从小被限制,他的自我意识也被束缚了,成人后进入社会,没有了大人的管制他会有一段时间迷失自我,而这个调整的时间或许需要很长。因此,一开始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就不要对孩子束缚过多,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要大声指责,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提供孩子自己学会纠正错误的环境。心理学家哈瑟尔顿说过,“人类是以‘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犯小的错误,可能就会犯更严重的错误。”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跟着孩子一起解决,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容面对挫折和失败,才是让孩子真正获得成长的最好方式。人的一生很长,一开始打好基础,才能少走很多弯路。

孩子在敏感期拥有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本能,这种本能对孩子的影响力非常惊人,如果这种本能受到破坏,孩子就有可能变得缺少活力。如果孩子的敏感期没有按照敏感的“指挥”行事,他们就会永远失去这种天赋能力。作为爸爸,我没有妈妈的温柔细腻,但理性的思维让我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勇气,感谢妻子对我教育理念的支持,尽管偶尔也会争论,但是我们最后还是达成了一致。我的理念是,在孩子人生最初的阶段,尽量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发展,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创造有利于孩子心智发展的环境,尽可能让他接触大自然,跟他的小伙伴交流,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为孩子今后成长打下基础,而不是急于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我的培养方式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人生几十年,技能和知识可以后期掌握和补充,若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作为基础,就算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其内心的脆弱也迟早会在面对更大的挫折时暴露出问题。幼儿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希望父母们不要心急,有时候慢慢来比较快,欲速则不达嘛。让我欣慰的是,婷婷不仅学习很自觉,还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切都顺其自然,和谐美好。

你好,朋友!

0—3岁是人生最初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懵懂,乐于接受新事物,成长最迅速。父母要给孩子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其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就是与小伙伴的交流。孩子跟孩子在一起,未必通过语言这一种途径,手势、眼神、微笑、咿咿呀呀的声音,都是一种交流方式。在与小伙伴相处中,幼儿彼此心智相当,外表亲切,更容易学习模仿,更容易找到共鸣。特别是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后,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寻找自己的小伙伴的机会和环境。

一般小区都有一个小广场,天气好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带着幼儿出来晒晒太阳,并且互相攀谈。小一些的孩子有些被抱着,有些坐在婴儿车里,大一些的孩子在广场走来走去,也会跟小伙伴“拉拉扯扯”。现在的居住环境,早已经不是以单位来划分,商品房让各行各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孩子们的社交圈也有了丰富性。在幼儿的世界里,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他们生来平等,阅历和语言相当,在一起玩耍快乐且放松。成人在这个时候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归属于家长的角色,交流的都是育儿的经验和日常琐事,气氛自然也融洽。在和谐的环境之下,幼儿会感到舒适和放松,他们通过表情、动作、游戏来互相交流,在互动中获得社交带来的愉悦,进而收获小伙伴。小区是我们生活的地方,隔三岔五大家都能碰上面,相对于其他的环境比较稳定,因此良好的小区社交环境非常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在公共场所,例如公园、游乐园等环境中结交小伙伴。在这些场所里,家长和孩子们都因为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尽管他们未必用语言交流,但动作和表情的契合也能让他们彼此惺惺相惜。在这个地方相遇有很大的偶然性,也许一次的投缘下次就很难再碰上。没有关系,让孩子适应这个过程,体验社交的不稳定因素,相遇和离别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对他心智的成长很有益处。

在家长们与亲戚朋友的聚会上交朋友。这样的聚会场所可能是家里,也可能是野餐,又或者是某个饭店。幼儿们的年龄往往跨度比较大。在这种聚会中,幼儿可以认识跟自己年龄段不同的孩子,而父母的朋友圈相对固定,他们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更容易彼此成为亲密的小伙伴。

和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在一起。3岁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他需要在这里和其他小伙伴们共同度过整整一天的时间,幼儿园里都是同龄人,这非常有益于孩子成长。在幼儿园里,同龄人一起生活、一起上课,也是彼此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会为今后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在幼儿园中小伙伴一起长时间的相处,让孩子有机会观察别人和了解自己,在不断地磨合中自然选择朋友。同龄人对彼此之间的影响较为深远,日后学校生活还很长,孩子大部分的朋友都是以同龄人为主,学会跟同龄人相处至关重要。

婷婷从小就有很多小伙伴,小区的邻居、我朋友的孩子、幼儿园的小伙伴,都跟她成了玩伴。他们在一起玩耍,经常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有时候高兴地道别,有时候不欢而散。我从来不会定义哪个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不干涉婷婷交朋友,尽管有时候他们闹得有点不愉快,我也从来不参与,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相信婷婷自己能处理好。事实上,不管她跟小伙伴是相处得愉快还是闹得不开心,都是她的经历,从中她可以学习和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婷婷越来越懂得如何跟朋友相处,这比我跟她说一大堆道理有效得多。

从小就有小伙伴一起成长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更容易与人相处,喜欢分享,也更大度和包容,而从小形成的良好社交习惯,使得孩子融入社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之间因为年龄相仿,心智相近,哪怕年龄稍长幼几岁,他们仍然把彼此当作“同类”,把小伙伴跟父母等长辈区分开来。在小伙伴之间,他们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他们在一起未必是交谈,更多的是在玩乐中找到相同的乐趣,从而对彼此产生好感。因为想法接近,他们彼此交流更顺畅,从而达到身心愉悦。0—3岁的幼儿交流,彼此会通过简单的语言、动作、眼神等方式进行,这比他们跟长辈的交流简单轻松得多,有时候交流起来大人和小孩不在一个频道,而小孩之间可以达到步调一致。我在婷婷几个月大开始,就带着她到户外活动,直到她会自己走了,跟着大一些的孩子一起玩,这个过程非常自然和顺畅,她跟小伙伴相处得非常融洽,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当然,孩子在一起也会有一些小摩擦,这些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大人可以在一旁进行疏导。

幼儿还在成长期,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并且很快从中学习和成长,家长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最久,自然影响很深,不过,小伙伴之间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我发现,幼儿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同伴一起玩,他们觉得年长的孩子更成熟,懂得更多,可以从年长孩子的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跟同伴一起玩耍,他们对外界事物也会一起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自己,比起大人灌输式的教育,通过自己实践而学习到的东西印象更深刻,提高也更快。

幼儿们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朋友。跟不同的伙伴在一起玩耍,不管是开心还是有小摩擦,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一次次玩耍中,幼儿学会了与同伴相处,更有利于提高心智,同时也能学会彼此迁就和照顾。人类一生中都在学习与人相处,在最初的0—3岁,是社交能力的萌芽期,让孩子们互相磨合,尽量少去干涉他们之间的事情,相信幼儿,他们有能力自己处理好问题。

幼儿时期开始融入社交关系,特别是建立小伙伴的关系,能让孩子的心智发展更快更完善,在与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跟父母在一起体会不到的共鸣感,这是小伙伴最重要的特质。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在幼儿敏感期打好基础,对他今后社交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

婷婷在幼儿园入学的时候表现得很棒,很多小朋友都是哭哭啼啼或者闷闷不乐,而婷婷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和新朋友,不仅如此,老师跟我们说婷婷还会安慰其他小朋友,带着他们一起玩。这些都说明婷婷在得到充分的练习后,较好地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规则,顺利地开启她的人际交往空间。

爱与信仰的力量

幼儿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他们的能力和个性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形成。家长们在这个时期能做的就是陪伴和引导,尽量不要干预,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索而得到成长。每个敏感期到来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新的问题,但只要掌握幼儿成长的规律,坚持科学的方法,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我相信一定能够不断地收获他们给予的惊喜。如今婷婷的各方面能力都发展得很不错,已经长成一个健康和快乐的孩子,我作为父亲也感到很欣慰。

很多家长在育儿的路上操碎了心,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觉得孩子就是全家的希望。对此,首先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由发展和选择的权利,尽管是在0—3岁这个阶段,他们同样需要被尊重和认可。父母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勇气,放手的勇气,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自由翱翔。对于孩子在0—3岁敏感期会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面对和解决,家长们可以放轻松一些。

正如人体的发展离不开食物和空气一样,人的个性形成,也必须依靠他自己和环境交往取得的经验。0—3岁婴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及其发展均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的。当环境与孩子的内部需求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如果孩子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他们或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

家长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应尽量创造一个不受太多外界干扰能够让他们自由探索的环境。比如幼儿喜欢吃手的问题,我们可以尽量让幼儿的手不乱抓到脏的东西,如果他要吃就让他吃一会儿,让他满足一会儿;或者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面。直接地打断幼儿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法,一是让幼儿体会到你不良的情绪;二是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而闹情绪;三是他得不到尊重,对他的心智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吃手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他的心灵是一种满足,只有内心的满足,才能造就情绪的平和。无论幼儿在做什么,都不要用家长式的强制态度去要求他,而是转移注意力,例如给幼儿一些磨牙棒等让他咬,从而代替他咬自己的手;搭建一个安全的活动范围,在里面放置一些玩具等物品,让幼儿自由地爬行;在家长的看护下,在户外铺有垫子的草地上爬行;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了解大自然,了解昆虫、动植物,满足他感知的需求;让他与同龄或年长的孩子一起玩耍,建立一定的社交关系。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大人要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因为你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为幼儿创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幼儿的内心与环境达成一致,那么他就能在这个环境中茁壮成长了。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只要他是安全的,其他都可以让他自己来探索和发现,家长只要为他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可以了。放手,是很多父母需要学习的一个课题。我们往往看到在西式教育下的孩子到处攀爬,父母总是随他们去,而我们的父母就开始大声呵斥制止。幼儿尽管心智还不够成熟,但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会自己探索出一套安全的活动方式的,并不需要父母过多的操心,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当然,有些时候还是需要家长稍加引导的。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在不断地探索中成长,只有自己经历过,印象才更深刻,才成长得更快。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事事替孩子做主,大小事替孩子包办,这不是在帮助他,而是剥夺了他探索世界的机会。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在这个时期让他们多看世界多实践,尽量不要干预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相信经过敏感期之后,孩子的成长会更快。婷婷就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尽量不干预她的活动,尊重她的想法,从来不会替她做决定。在婷婷的幼儿时期,在环境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她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和自主权,从而建立了自尊和健全的人格,为她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婷婷准备上小学了,我们很有信心她能在学校里表现得很好。

陪伴能给幼儿一种安全感。在家长的陪伴下,幼儿能感受到一种被关爱的感觉,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能够跟着一起成长。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仅用物质只能满足孩子浅层的需求,而陪伴才是真正有温度和记忆的。0—3岁的孩子成长得很快,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家长还是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让他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不过,有些家长陪在孩子身边也只会做一个手机低头族,人在心不在,这样的陪伴真是大打折扣。陪伴孩子,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观察他的成长和变化,在孩子需要互动的时候随时回应,这才是一种爱的表达和交流,千万不要敷衍孩子,用心还是不用心,幼儿都能体会得到。

0—3岁的幼儿,除了自己摸索,还需要成人的引导和鼓励。当他蹒跚学步的时候,为他加油;在他第一次完成自己吃饭的时候,虽然吃得满头满脸都是,但还是要对他肯定;在跌倒的时候,尽管心疼,但也要故作镇定地让他自己起来。家长在幼儿面前保持一种情绪稳定的状态,幼儿才能有样学样地保持情绪稳定,以形成他稳定的人格。应努力引导他一个人完成自己的事情,如果实在困难,可以询问需不需要帮助,给他一些建议,最后还是由他自己来完成。幼儿虽然稚嫩,但是他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要事事都帮他们解决,信任也是一种鼓励和爱。

我在第二个孩子来临时,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育儿的重要性。人类跟动物不一样,人类有人格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培养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心灵的健康也非常关键。如今的社会越是功利,我们越要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阶段打好基础,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坚守自我,奋勇向前。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育得很优秀,少走弯路,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人生哪里有什么平坦大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不管是顺遂还是困苦,都是他要经历和面对的。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我们重新学习的第二次人生。我们坚持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坚持比信任更诚挚百倍的信仰。他成长,我们也跟着成长,一起体味生命的奇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0—3岁,还是今后的岁月,都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自由,其他的交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