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戏曲序跋纂笺10
- 郭英德 李志远纂笺
- 1994字
- 2021-11-04 10:04:16
萬壑清音(止雲居士)
《萬壑清音》,明止雲居士編,白雪山人校,選錄元明雜劇、傳奇散齣,俱爲北調,凡八卷。原刻於天啓四年(一六二四),現存刻本覆鈔本,《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據以影印。
止雲居士、白雪山人,姓名、籍里、生平均未詳。
萬壑清音題詞
止雲居士
夫天籟之音,作於萬壑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前者唱于,隨者唱喁,調調刁刁,自諧律呂。故曰:“松泉有清聽,何必蘇門嘯。”孰知蘇門之嘯,不異松泉之音;又孰知松泉之音,卽是蘇門之嘯也。李空同有言:“南音靡曼,如三春睍睆黃鳥,嚦嚦花間;北音如蒼松翠柏,濤音崩湃,流於丘壑。”若以南人而歌北音,詞情旣多,聲情復遠,洋洋鈞天奏也。是集專選諸家北調,搜奇索隱,靡有遺珠。俟賞音者於靜夜試一擊節,俾清風颯颯,明月珊珊,萬壑音生,千巖響應,雲君側耳而聽,潛虯起舞於江中。於斯時也,不知天籟之爲人籟,人籟之爲天籟也矣。
甲子夏日[1],止雲居士題於西湖之聽松軒中。
萬壑清音序
十二樓居主人
左太沖《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梁昭明好詠其言,至今以爲①美譚。然絲竹盈耳,洋洋不絕,而千巖萬壑中泠然可聽者,幾人玄賞?僅對松蘿留響耳。是集專錄北調,恐有蘇學士“大江東去”之偏。然當今難發北方,從前如雲如雨,俱似二八女郎,不妨以銅將軍、鐵綽板,稍振其氣。若孟萬年所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則清音又在歌喉宛轉中。兩家之難不解,竊以此爲遼丸矣。
十二樓居主人題。[3]
萬壑清音敍
聽瀨道人[4]
蓋聞天下治,地氣北而南;天下亂,地氣南而北。故鷓鴣鳴洛陽,康節以爲多事。鳥得氣先,人事隨應。□□腥臊,機發熙寧前,天津啼徹,遂使吳山暗愁。南音多事,洵然哉!今日難發北方,從前如雲如縷,俱似二八女郎,所嘆少者,正銅將軍、鐵綽板,唱蘇學士“大江東”耳。有能以北音至,則當空如目之。北調之集,殆非人能爲也。
今甲子改下元,爲末天甲運,六甲之首,乃獲是音,則天造可卜。大抵聲音之發,如川之有雲,草木之有華實,發者不知。當日鷓鴣徵亂,今日北調徵治,數有適然。微是集,而歌喉繚繞,戛戛欲吐者,且自鳴也。
雖然,宇宙一大壑也,嚎者噭者,不知其幾千萬態,徐徐于于,壑中吟也;奔騰呼號,踴躍奮發者,壑中怒也;悲泣哀怨,嗚咽不勝,悽惋如訴者,壑中思也;鶴唳皋天,蟲鳴窽隙,焦鷯鼓於蚊睫,壑中之繁也。而人敝敝焉,且以“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孟萬年不又繁乎?左太沖《招隱》:“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近得之矣。
天地清肅之氣,爲沆瀣,爲湛露,爲太華,欲呼吸帝座,俱不從人間得,音之清者,其亦澄哉?音屬氣,在形之先,清音又在音之先。今不得其無上之肅氣,則以地軸之北來者當之。樂府小曲也,北而南矣,得非氣之先邪?是之謂清音。觀者當作太平雅歌讀也。寄語鷓鴣,無煩多事云。
聽瀨道人題。
北調萬壑清音凡例
止雲居士
一、曲盛於元,而北曲尤元人之長技。今則元人所作,多不選入,大都取我國朝名家最善者,輯而刻之,使後世亦知國朝文人之盛,不徒僅以制義已也。
一、北曲共有九折,而戲本中參差不一,或有一二折,或有四五折。茲集所取者,音韻清雅,詞藻鮮姸,若繁蕪浩漫,悉屏去之。如《北西廂》一本,實冠□□□□□,取其二折而已,非厭繁也,以不能遍刻故耳。
一、九折者何?黃鐘【醉花陰】,正宮【端正好】,仙呂【點絳脣】,中呂【粉蝶兒】,南呂【一枝花】,雙調【新水令】,越調【鬬鵪鶉】,商調【集賢賓】,大石調【六國朝】是已。然商調與大石調實未嘗選也。今集中有選【粉蝶兒】,間以【泣顏回】,得毋笑曰“此北調之微纇”,識者諒之。
一、國朝所出佳作,迨數百種,生以未暇,不能遍閱,未免令識者有遺珠之嘆。今仍有續集伺舉,尚冀同志者出枕中之祕,不惜罄囊懸棗以俟。
一、選曲至今日,極矣。然有選得稍備者,失於無板;間有點板者,則又苦於無白,使玩之者茫然不知爲何物;卽有有白者,又多鄙俚可厭,亦在選中。或曰:“子之集乃盡善矣,然則南曲獨無所取乎?”余曰:“否。有《南音練響》,嗣刻行世。”
一、茲集點板,俱係名家訂定,則他刻有誤,皆已訂正。而其中間有二底板者,此諸刻本中所未嘗有見者,幸勿作夏蟲而疑冰也,幸甚!
一、集中所選,勁切雄壯者十之六,清雅柔遠者十之四。余寧尚壯而黜柔,以東事無雄壯之夫耳,此余選茲集之本旨也。
一、北調中無【前腔】,【幺篇】卽【前腔】也,初學者不可不知。
一、論唱北曲者,以爲唱得【村裏訝鼓】熟,餘皆能唱矣,此與學吹簫者,吹得【浪淘沙】熟,卽能吹簫同意。此言誠是,第余猶有望於授受之際云爾。
一、北曲,吳興臧先生有《元人百種》之刻,已專美於前矣。茲所選者,悉不敢蹈襲。然其中若一卷《漁樵閒話》四折,則又大同而小異;若《拷問承玉》,略稍相同,餘皆迥別矣。
(以上均《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影印據明天啓四年鈔本《萬壑清音》卷首)
[1] 甲子:天啓四年(一六二四)。
① 爲,底本漫漶,據文義補。
[3] 十二樓居主人:姓名、籍里、生平均未詳。
[4] 聽瀨道人:姓名、籍里、生平均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