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金石学

现代作家序列,鲁迅的艺术趣味最为广泛。他热爱版画,喜好汉画像拓片,大量购买碑帖、墓志,集藏笺纸,参与美术设计……

鲁迅1912年到1922年的日记,频繁记录自己与朋友到琉璃厂购买金石拓片或在家收购金石拓片的经历——

上午太学守者持来石鼓文拓本十枚,元潘迪《音训》二枚。是新拓者,我以银元一元两角五分易之。(1912年6月26日)

下午至直隶官书局购《雅雨堂丛书》一部二十册,十五元;《京畿金石录》一部,银一两。(1912年6月29日)

午后往留黎厂神州国光社买《黄石斋手写诗》一册,二角。又至有正书局买《释迦谱》一部四册,七角;《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一册,七角。又《东庙堂碑》一册,五角;《元明古德手迹》一册,三角。(1913年12月14日)

午后往留黎厂神州国光社买《古学汇刊》第八期一部,一元五分,校印已渐劣矣。又至直隶官书局买《两浙金石志》一部十二册,二元四角。(1914年4月4日)

午后至有正书局买《黄石斋夫人手书孝经》一册,三角;《明拓汉隶四种》《刘熊碑》《黄初修孔子庙碑》《匋斋藏瘗鹤铭》《水前拓本瘗鹤铭》各一册,共价二元五角五分。(1914年12月27日)

下午往留黎厂买《金石契》附《石鼓文释存》一部五本,《长安获古编》一部二本,共银七元。(1915年3月6日)

下午胡绥之来并赠《龙门山造象题记》二十三枚,去赠以《跳山建初摩厓》拓本一枚。(1915年3月28日)

下午赴留黎厂神州国光社买《神州大观》第七集一册,一元六角五分。又至直隶官书局买《金石续编》一部十二本,二元五角;《越中金石记》一部八册,二十元。(1915年4月21日)

午后往留黎厂买《黾池五端图》连《西狭颂》二枚,二元;杂汉画象四枚,一元;武梁祠画象并题记等五十一枚,八元。(1915年5月1日)

下午往留黎厂买《古志石华》一部八本,值二元。买《赵郡宣恭王毓墓志》并盖二枚,《杨匦志》一枚,《张盈志》并盖二枚,《刘珍志》并阴二枚,《豆卢实志》一枚,《开皇残志》一枚,《护泽公寇君志》盖一枚,《李琮志》一枚,阙侧,共银五元。买《宕昌公晖福寺碑》并阴共二枚,银六元。(1916年1月4日)

午后往留黎厂买《元固墓志》一枚,四元。(1918年1月2日)

午后往留黎厂,得玉函山隋唐造象大小卅五枚,《郗景哲等残造象》一枚,作直四元,以重拓本易之。又得周《王通墓志》一枚,一元。(1918年5月3日)

午后往留黎厂买张俊妻墓专三枚,《王僧男墓志》并盖二枚,《刘猛进墓志》前后二枚,《彭城寺碑》并阴及碑坐画象总三枚,共券十二元。(1919年10月17日)

午后往留黎厂买《寇侃墓志》并盖二枚,《邸珍碑》并阴二枚,《陈氏合宗造像》四面并坐五枚,共券四元。又《杨君则墓志》一枚,一元。(1921年5月31日)

晚同裘子元往李竹泉店观唐人墨书墓志。(1924年2月2日)

这是鲁迅自1912年到1924年十五篇日记摘要。十五篇日记,所记鲁迅在北平购买金石拓片的翔实经过,其中包括所购买金石拓片的名称、价格。其实,十五篇日记所记鲁迅在琉璃厂的采购经历,仅仅是冰山一角。这十几年的日记,屡屡可见他去琉璃厂的经过,为什么去,同谁去,买了什么,等等。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却有备而来的“采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作家、学者对金石学的浓厚兴趣,对碑帖、墓志的收藏热情。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文字:“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众所周知,《金石录》一书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所著。赵明诚收集资料时,李清照陪伴丈夫左右,免不了经风沐雨,耐劳吃苦。为此,仇鹿鸣指出:“至于《金石录后序》中所描绘的于相国寺购置拓本,归而展读,进而撰着题跋,慢慢集腋成裘,这种研治石刻文献的方法,亦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的标准形态。”

鲁迅读过《金石录》,对金石学探究的兴趣,是不是从此开始,不敢妄下结论。不过,他探究金石学的路数正如仇鹿鸣描述的那样:购置拓本,归而展读,进而撰着题跋,慢慢集腋成裘。

金石学是国学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为古代铜刻与石刻,核心部分是铜刻与石刻上面的文字。“金石学”作为一种学问在清代正式正名,涉及文字学、历史学、文学、书法等学科。因此,有识之士又说,金石学是综合性的学问,它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

也许,金石学的“开放”形态,触动了鲁迅问学求知的欲望,他在讲课、写作、翻译、治学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为碑帖墓志找到了一处安置的地方。有了这个地方,鲁迅就“肆无忌惮”了,他几乎每周都会去琉璃厂,遇到中意的旧帖新拓了,就一掷千金。

鲁迅所采购的碑帖拓片是否有学术价值,他是不是有选择采购,回答是肯定的。作为学贯中西的作家、学者,他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了如指掌,因此,他判断碑帖墓志学术、艺术价值的高下,对名拓的传承,对拓片文字的谙熟,均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通过对摘录的十五篇日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鲁迅在琉璃厂购买的碑拓和墓志,庶几为名品名作。诸如《石鼓文释存》《龙门山造象题记》《云峰山石刻》《瘗鹤铭》《谷朗碑》《西狭颂》《石门颂》等,《汉碑曹全碑》《张迁碑》《华山碑》等,唐代《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等。第二,鲁迅对墓志的兴趣更大,一方面,他对出土时间较长的墓志格外珍视;另一方面,他对新出土的墓志也表现出十足的兴趣。

上文提到,金石学是综合性学问,它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道理很简单,金石学的研究对象是铜刻、石刻及其文字,其中涉及的学术问题十分复杂,答案也不是单一性的。石刻文字一项,既有石、碑、造像、画像、经典诸刻、纪事诸刻等内容,同时链接典章文献、文字进化、文字规范、书法风格、雕刻工艺。因此,我们可以认同金石学是综合学科,专门家会望而却步的。鲁迅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文化人,他对社会现实冷静观察、犀利批判,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同时,他对学术、考据,对美术、书法,依然有着浓厚的精神需求。他有能力识读金石拓片的形式美感,也有能力穿越数百年、上千年的时光,看懂古代人的现实生活。进入金石学,鲁迅的想象力给了他无尽的光彩,他一次次猜想墓志的主人,男人、女人,王侯、百姓,夭折还是正常死亡,似乎一个小小的问题,他会沉思一天。鲁迅的金石学是他自己的金石学,对古器物的欣赏,对碑文、墓志铭的研读,对书法的临习,所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学术收获。对作家鲁迅而言,围绕古器物、碑文、墓志铭周围的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还有藏在其间的不易察觉却妙趣横生的细节,让他的小说创作陡增历史文化的含量。他没有留下系统的金石学著作,但是,他把自己的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体现在他的写作中。他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审视、对中西美术的发言,对书法、手札、笺纸的判断,均能看到金石学修养的影响。1935年,鲁迅写给版画家李桦的书信讲道:“就绘画而论,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影响,无所谓国画了;元人的水墨山水,或者可以说是国粹,但这是不必复兴,而且即使复兴起来,也不会发展的。所以我的意思,是以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鲁迅的意见基于对汉画像的收藏。汉画像精美的造型,流畅的线条,政治、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的附载,与鲁迅的知识和思考相结合,由此得出的政治结论、艺术评价,自然有自己清晰的理路。

这样的影响,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有体现。墓志关乎死亡,从每一张墓志铭的拓片上,都能目睹一个生命的出现和陨落。以探知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为己任的小说家,对墓志铭的敏感一定超过任何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专门家面对墓志铭拓片,会出现“瞎子摸象”似的感觉,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解读出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没有错。金石拓片,本身就有这样的文化深度。对于鲁迅而言,他会发现一张墓志铭拓片的捶拓年份,明确它的文物价值、商业价值,对它的文辞与书法,更是一目了然。这样的功夫,金石学家都有,没有的是对墓志主人命运的关怀,对生与死形而上的思考。这一点,陈丹青看在了眼里,他说:“鲁迅饱读古籍,是从历史中刻意解读死亡的人。他的解读总归同时兼有两面:一是比常人敏感而惊痛,一是比常人看透而冷峻。”不错,鲁迅在《忆韦素园君》一文中所写的一段话就是证明:“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稀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鲁迅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他所收藏的墓志铭拓片,一张拓片,一个生命,来来往往,便是岁月。写《忆韦素园君》的前后,鲁迅为韦素园写了《韦素园墓记》——

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丛芜,友静农,霁野立表;鲁迅书。

短短的墓记,浓缩了韦素园短暂的一生。第二年,鲁迅又给鎌田诚一写了《鎌田诚一墓记》——

君以一九三〇年三月至沪,出纳图书,既勤且谨,兼修绘事,斐然有成。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越三三年七月,因病归国休养,方期再造,展其英才,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年仅二十有八。呜呼,昊天难测,蕙荃早摧,晔晔青春,永閟玄壤,忝居友列,衔哀记焉。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会稽鲁迅撰。

表面是写墓记,实则感伤青春生命的流逝。韦素园与鎌田诚一属于英年早逝,他们流星般的生命形态,让鲁迅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未来的无望。这一点,他收藏的数以千计的碑帖墓志给了他深刻的启示。每一个墓志的主人就是我们的过去,我们也将是未来的墓志主人,一代代传承,需要诘问世界、家国、尊严、文明、财富、价值、痛苦,究竟具有什么意义。

墓志铭拓片激发的生死之问,让鲁迅不会轻松。1936年,鲁迅写了一篇题为《死》的杂文,留下一句名言: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很鲁迅的一句话,是不是他自己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呢。

相比较而言,金石学带给他的书法欲念,让他最轻松。他收藏碑帖墓志拓片有多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书法临习,提升自己的书法修养。在他收藏碑帖墓志拓片的高峰时期,有两个人与他的联系非常密切,一个是沈尹默,一个是陈师曾。鲁迅日记是流水账,他记下了沈尹默来来去去的身影,不记他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我发现,每一次沈尹默到鲁迅的家,都是鲁迅从琉璃厂采购归来的时刻,鲁迅手中的名碑重拓,一定会在沈尹默的面前展开,沈尹默或许对碑文的历史意义没有兴趣,但对书法会本能地喜欢。他们面对碑帖墓志的拓片,焦点是书法。沈尹默在诗坛已有名气,于书法用功尤勤,年轻时代,书法家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沈尹默与文坛的关系密切,也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后来独钟书法,为什么?他在《书法漫谈》一文讲得清楚:

二十五岁左右回到杭州,遇见了一个姓陈的朋友,他第一面和我交谈,开口便这样说:我昨天在刘三那里,看见了你一首诗,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理由,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的习气,那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陈姓朋友所说的是药石之言,我非常感激他。就在那个时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的执着笔,用方尺大的毛边纸,临写汉碑,每纸写一个大字,用淡墨写,一张一张地丢在地上,写完一百张,下面的纸已经干透了,再拿起来临写四个字,以后再随便在这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是不间断两年多。

“姓陈的朋友”就是陈独秀。脱俗的办法是临习汉碑和六朝碑版。这样的选择与鲁迅有没有关系呢,不见沈尹默陈述,从鲁迅日记中,可以感觉,能够意会。

陈师曾诗书画印俱佳。鲁迅的若干方印章,出自陈师曾之手。他的书画,也是鲁迅的最爱。他有胆量向陈师曾索画,也经常在手札中与陈师曾讨论碑帖墓志的问题。“在鲁迅沉溺于抄写古碑的时候,北京画家陈师曾是他的挚友——陈师曾的弟弟,即游学欧美的陈寅恪——这又是他与左翼青年相对公开的艺术关系之外,比较传统的私谊。”(陈丹青语)遗憾的是,47岁的陈师曾因病去世,鲁迅十分难过。他去琉璃厂,见到《师曾遗墨》就买回来翻阅,自1924年5月到1925年2月,他先后买了第一集到第四集的《师曾遗墨》。他阅读陈师曾遗墨,怀念故人,也在体察书法。由金石学到现实生活,由古人到今人,鲁迅与书法的距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