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心的认识

心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是“君主之官”,在全身所有脏器当中,心脏居于领袖的地位。君主在一个国家中最具权威,一旦发号施令,君主下属的所有官员,都要按照君主的意志行事,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核心,就是“报效”君主。也就是说,心脏在人体中起统摄全局的作用,人体其他脏器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心脏而进行的,四肢百骸都要依赖心脏输出的血液才能正常活动。心主“神明”,但是,这里的“神明”,不是唯心主义的偶像崇拜,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身体内,主宰我们的精神和生命活动的“神”。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在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心脏和大脑同样重要。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的心脏不够健康,即使呼吸正常,也会“六神无主”,神智昏聩。因此,保养好心脏,不但关系到身体的强健,还关系到精神的健康。

温馨提醒

健康养心,要从先天做起

根据科学研究,人类的心脏疾病往往与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婴幼儿时期机体生长发育缓慢、营养状况不佳的人在成年之后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较一般人要大很多。所以,预防心脏疾病,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要从小做起。作为一个合格的妈妈,不但要保证孩子在胎儿期间的正常发育,而且在怀孕期间应戒烟戒酒,尽量不要染发、化妆,更不能频繁接触大量化学药品,以免这些物质“祸害”宝宝的健康。在做到上述事情的同时要积极进行疾病防治,为心脏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腔之内,膈之上,两肺之间,形似桃子,外有心包护卫。从体表判断,大部分人的心脏位于身体正中线左侧,左侧乳房的右下边缘,大约有2/3的心脏是被左侧乳房覆盖着的。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重量在300克左右。不过,也有不少人的心脏位置先天性偏左或者偏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偏心人”,这种情况,只要不存在器质性病变,一般无须特别注意;但是个别人的心脏位置移至右侧胸腔,也就是俗称的“右位心”,右位心常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同时存在。

心是五脏六腑之主

《灵枢·邪客》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所谓“大主”,也就是主宰者的意思。

心脏之所以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维持人体各个脏腑器官正常活动所需要的血液都是由心脏“泵”出的。中医认为心为“阳脏”,也就是说,有了心气的推动,血液才可以流动循环,经脉才能畅通,身体才能健康,心气旺盛,血液自然也就可以畅快平稳地流通,这样,脏腑所需的营养才可以被及时送达,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垃圾”,也可以被及时运走,这样,人的身体自然就会健康,人体的正气也就会格外充足。正气一旦充足,寒冷、潮湿,以及其他致病因素自然难以侵入人体,人的精神自然也会格外饱满。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脏腑所需的营养不能及时送达,而代谢时产生的“垃圾”不能及时运走,就会使人体器官在高负荷而且缺乏营养的情况下运转。自然,身体也就会处于正气不足的状态,邪气自然也就会乘机侵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五脏六腑发生病变,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往往又会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从而导致“邪气”进一步侵袭心脏,让人体的健康状况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可以这样说,心脏之所以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心脏的功能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所以,只有好好保养心脏,才能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

心是精神之所舍

“精神”,其实要从两方面来解释,即“精”和“神”。所谓“精”,就是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的统称,这些营养物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与人的生长、发育乃至繁殖、衰老息息相关。所谓“神”,指的是人体一系列的思想活动、精神意志。

之所以说心是“精神之所舍”,主要是由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只有心脏气血充盈,才能让人精力充沛,体魄才能健康。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脏,人才能运化食水,不生灾病。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惶惶不安的时候,我们就会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心神不定”。正如前文所言,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也是储藏“精”“神”之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身体健康,首先就要保养好心脏,而保养好心脏重要的就是安心神,也就是要保持愉悦的心情。

心主血脉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血脉,主要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打个比方,脉即脉管,血液运行的通道,相当于人体内的“大运河”,而脉络中的血液相当于“大运河”里的水,血液通过脉管,将人体所需的“营养”运送到身体各处,而心脏则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器官。正是因为有了心脏,人体的血液才能运行周身,维护各个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转。而维持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就是心气。心脏健康,心气才能旺盛,血脉才能畅通,如果心脏不健康,那么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会减弱,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病变,如血流不畅、心血瘀滞等,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心脏剧烈疼痛等危及生命的急症。因此,只有养好心脏,血脉才能畅通,身体才能健康。

心包络为心主之脉

所谓“心主之脉”,意思是由心所操控、主管的经脉。心包络,又称心包,在《黄帝内经》中又被称为“膻中”。中医学认为,所谓心包络,是包裹心脏的组织及其经络和血脉。因此,心包络绝对不是西方医学中解剖学所说的“心包”。关于心包络的形状和位置,历代各个医学流派都有诸多争论。其中,《灵枢·胀论》有言:“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意思就是,心包络就像围绕在皇宫外面的紫禁城一样,对心脏起着保护的作用。

心包络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其包含的组织和血脉的运行,直接受心所管辖,所以,通常意义上,心包络虽然不是和五脏一样被看作独立的脏器,但是其在护心,以及传达心脏“指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灵枢·邪客》所说:“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意思就是,如果有“邪”侵犯心脏,则心包络当先受病,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因此,在保养心脏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养心包络。

心主神明

心脏不但是血液循环中的重要一环,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活动。所以,保养好心脏,对心理和情绪的健康大有裨益。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其中所说的“神明”,在今天看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明,指的是人体一切生命体征的外在表现,包括人的体形、面色、眼神以及反应速度乃至言语是否流畅、符合逻辑等。狭义的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意志以及思维活动等。

而《黄帝内经》中的“神明”不但包括广义的神明,还包括狭义的神明。只有心脏健康,人才能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锐,才能很快适应外部的环境。如果心脏有病变,人在精神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甚至病变,若心气、心血亏虚,会表现为神志不安、失眠、健忘、易出虚汗,女性还会出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如果心火较盛,则会表现为烦躁、胡言乱语,甚至惊厥昏迷;如果痰迷心窍,则会表现为喜怒无常、登高放歌,甚至裸身乱走等症状。以上例子充分说明,一旦心脏出现病变,往往就会出现精神异常的表现。

心伤则神去

《灵枢·邪客》中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所以,想要身体健康,首先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明朝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曾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明朝著名学者陈继儒也曾经在其著作《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虽然祖国传统医学有不少流派,但是大多数医家都以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所以,如果想要身体健康,就要认真呵护内外“三宝”,也就是诸多学者所说的让“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而呵护内外“三宝”的基础和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护心。

白居易有诗曰:“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白发。”这就是思虑过度致使心脏负担过重进而引起英年早衰的形象描述,因此,只有心脏健康,才能让内外“三宝”不受侵害。

心在体合脉

心与全身脉络的关系十分密切,《黄帝内经》中说:“在体合脉。”意思就是,全身的脉络都由心统一管理。心“在体合脉”的意义不仅在于前文所说的所有经脉中血液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更重要的是,心是所有经脉的“集结点”,那就意味着某些重要经脉一旦受损,就会影响到心的正常功能,例如,某些外伤往往会导致心跳加速,甚至会导致心搏骤停;而心一旦受到损伤,其症状也会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有所体现。所以,养护好血脉,就是等于养护好心脏。

心在窍为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阐述心和五官的关系时,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在色为赤……在窍为舌。”“窍”本意是“孔洞”,某些中医流派也将其称为“孔窍”,也就是“瞭望孔”的意思。因为心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舌头反映出来,所以中医学有“舌为心之苗”之说。

舌头的两个主要功能就是感知味觉和辅助发音、进食,如果心的健康状况良好,那么舌头就会柔软灵活,语言也会清晰流畅,味觉自然也十分灵敏,但是如果心发生病变,舌头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心气不足,舌头就会苍白暗淡,语速也会不由自主地减慢;如果邪火入心,那么就会出现舌尖红赤,甚至舌头表面溃烂生疮的现象;如果心中气血瘀积,则会出现舌苔增厚,舌面黑紫,甚至瘀斑的情况;如果痰迷心窍,或者热毒侵入心包,就会出现舌头强直,言语迟钝、结巴或者说话忘词等现象。

正是因为舌头与心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保养心脏的时候,可以通过舌头来确定心脏的状况,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保养心脏的方式和方法。

心在志为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说到心的时候,曾经有言:“在志为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的生理功能大多与“喜”有关。所谓喜,并不单纯指喜悦或者愉悦,而是泛指人类对外界的良性、正面的反应。适度的喜悦,能让心脏以及血管的功能加强,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是,如果喜乐过度,也会损伤心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对那些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心血管本来就有痼疾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大喜大笑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心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喜”,如果心功能不全,人往往会有两种极端对立的表现,或是常常大笑不止、嬉闹不休,甚至疯疯癫癫,或是时常忧伤、自叹自怜。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林黛玉悲秋伤春的性格与其患有先天性心肺功能不全有一定的关系。可见,心的健康是健康生活的基础。保养好心脏是幸福健康的生活的基础。

心在液为汗

汗,就是人体内部的津液,在人自身阳气的蒸化下经毛孔排出的液体。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清代吴瑭撰写的《温病条辨》中对汗的解释是:“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由于汗液的主要成分是盐分和水分,而盐分和水分又是血液以及人体组织液的主要成分,因此,古代诸多医学流派均有“血汗同源”的说法。由于心主导人体血液的运行,因此很多医学家认为“汗为心之液”。而无数的临床观察结果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观点,例如,不少心气虚的患者,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出汗;而心阳暴脱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大汗淋漓。同样,汗对心脏也有一定影响,出汗过少,甚至不出汗的人,往往会因热毒蓄积于体内而伤及心脏,但是出汗过多,也会损害心脏,导致出现类似轻度心肌缺血的症状。

《黄帝内经》中的养心法

《黄帝内经》中的“养心秘籍”,简单概括,其实只有4个字——“恬淡虚无”,也就是恬淡安宁,培养拿得起、放得下的心境。

养心,重在静心,而静心绝不仅是字面上的“静”,而是要让自己的心变得宁静、平和,也就是要乐心。而乐心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例如,有的人以游览名山大川为乐,有的人以含饴弄孙为乐,有的人以引吭高歌为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养心的方式虽然形式各异,方法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高尚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魂。

面对这个诱惑日益增多的社会,养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养德,只有德高才能让人心气充足,内心平和。如果一个人总是时时想着如何去抢夺、占据那些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难免百病丛生。

现代医学证明,心胸豁达、开朗乐观的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往往要低于心胸狭窄、凡事斤斤计较的人,所以,善于调节情绪,让自己始终处于乐观向上的心态当中,是养心的前提。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还要保证合理的睡眠和膳食结构。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疾病,还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心”。

温馨提醒

紧身衣容易“伤心”

虽然紧身衣可以突显形体的玲珑有致,但是过于紧身的衣服容易将原本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的皮肤和脂肪压缩、压缩再压缩,使原本柔软的心脏“小被子”变成了压迫心脏的“铁饼”,这也就是大多数人穿上紧身衣就感觉喘不过气的原因。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人在长时间穿着紧身衣进行剧烈运动之后,因为呼吸不畅和心脏缺血造成昏迷甚至猝死。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请大家不要盲目追赶一些所谓的“潮流”,以免伤身更“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