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考完了,茶室内只剩下了三分之二的茶商,那三分之一的就被淘汰。
老客们十分地识趣,淘汰下来的人,熟门熟路地跟着纤纤娘去买这里产的其它品种茶叶。
纤纤稳稳地不急不慌地又出题了。
她看见座中的各位茶客十分给她脸面,心中不免好得意,口里说出的话声音也见涨了:
“今年第二考问的是水。这道问题比上面的那道考茶叶的,要容易很多啦。”
吴雪豪心里冷笑,进了这个门,哪有容易的问题。
那道考黄山毛峰产于哪个山头的茶,多么刁钻的角度,所幸自己多读过几本杂书,方才能够救了场子。
“请问各位伯伯叔叔,刚才小辈给长辈们泡茶用的是什么水?”
话音未落,山东茶商声音洪亮,不假思索地说:
“俺读的书不多,但也读过《石头记》,那里面写的贾宝玉公子哥品茶在什么庵的一节,别的都忘完了,单单就记住了那位漂亮的女菩萨,收了一瓮五年前什么寺里梅花上的雪水,清冽无比,而桃源有其名自然也有其树,大妹子这水,也是收了梅花上的雪水吧?”
纤纤笑答:
“妙玉用梅花雪水冲茶,自然清冽,但脱不了脂粉气,桃源茶寮的水,可绝不是梅花雪水。”
又有茶商肯定地说:
“茶圣陆羽言: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桃源村溪水逶迤,一路穿行在林木沙石间,自然是第一等的好水了,也是活水,所以适才泡茶用的水,一定是桃花溪的水。”
纤纤又摇头:
“桃花溪是一味好水,但在山林间,鱼石间穿行,不免沾了泥尘鱼虾的浑浊土腥气,所以桃源茶寮仍不用此水泡茶。”
吴雪豪坐在那里,将古人论水的文章在心里默想了一遍,又回味了适才茶水的滋味,道:
“刚才这位兄台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山水定为上品,适才冲饮之水,鳞鳞有金石之气,某一路行进入村,见到一路上都是嵯峨高峰,某猜想:这些大山中,定有一泉眼,得天地之灵化,可能就是桃源茶寮的茗茶之水。”
座下的客商皆拊掌赞同。
纤纤没想到她出的这个难题,一下子又让这位新手轻巧地破解了,心中不乐,也忘记这是在课考,就任性地发问:
“如公子所说,有一眼泉眼的话,这一路运回来,也会沾了四周的尘土,请问公子知道桃源茶寮用什么法子洗去尘滓的吗?”
吴公子想了一想道:
“宋代开封都,引千里之外的泉水,用的就是细沙拆洗泉水的法子,桃源茶寮自然是处处清雅脱俗,不会拘于古人,适才进屋,见有一条白石子引的路,难道纤纤姑娘用这种晶莹圆润的石子来沉淀尘滓的?”
这一回答,连纤纤娘都忍不住从里屋里走出来,要喝采了,她仔细审视这位陌生的年青茶商:
镇定的神态,不紧不慢的语气,仿佛是位认识多年的老友,在什么地方见过。
只有六人通过了第二课。
白瓷盏又重新端上来,纤纤娘一一冲泡。
纤纤走了一圈,道:
“刚才通过了第二课,现在请各位放松一下,不要那么紧张,请各位先饮一盏徽州的松萝茶,等会再出第三课的题目。”
众人将悬在半空的心放下,边品茗,边尝着桃源茶寮特制的陈皮、香干、山野核桃仁等茶点,水过三巡,吴雪豪突然站起来道:
“纤纤姑娘刚才说,冲泡的是松萝香茗,在下却认为这是兰雪,虽然两家形状、制作方式一样,但松萝茶,头开略有苦涩,回味甘甜,如橄榄味,是茶中罕见的品质;而兰雪则是名士张岱召募徽州歙人入山,用创制松萝的方法制得,味亦甘永,但汤色呈乳白,数瀹后,色如透纸黎光,张岱评为‘山窗初曙,透纸黎光’。”
纤纤兴奋地拍掌道:
“好了好了,这届天山真香的得主定了。”
众商客明白了,原来这辩误正是第三课的题目,这丫头真比她娘刁钻十倍,不说明题目就开考,心中倒也服气地拱手告辞了。
就这样,纤纤在轻松中,完成了三课六问的茶主事,既让客商输得有面子,又让得主赢得不轻松。
没有想到这么顺利就能得到天山真香,吴雪豪心中反倒有些失落。
纤纤娘道:
“明晚月头上来的时候,请公子来取了天山真香,只是价格比往年又要贵些了。”
吴雪豪抱拳回礼:
“吴家有天山真香做金字招牌,再贵也是有赚头的。”
纤纤娘笑道:
“吴家公子倒会说可人听的话。看来是把经商的好手。”
刚刚打发走茶商,收拾停当,青郎就钻进来悄悄对纤纤道:
“云秀嫂说刚才胃不舒适,让纤纤代她治点药。”
纤纤笑:
“这些小事也要装得吱吱唔唔地干啥?早见你来了,也不出来,见到我刚才当茶博士了吧,好不好玩?我神气不?”
说完取过一瓶茶,用黄裱纸衬了底,倒了大半瓶子茶叶,告诉青郎:
“这是去年在莲花芯里制出的六安瓜片,最和胃了,不要毛手毛脚地拿,仔细捧好了别弄破这张纸。”
青郎捧着茶低头走了。
纤纤心想:
是否嫂子这一阵子采制天山真香累坏了身子呢?今年适逢瑞雪堂翻修,够她一人操持的,偏又摊上族里采制天山真香的一年一户的份子活,真够她一个人忙的,好在都会忙过去。
有时候她也想不通,为什么族里不让外姓沾制天山真香,却又指定让她家来卖茶呢?
母亲曾经含糊地告诉她说:
这是东家老太太临终前交代的。
但纤纤模糊地听村里陈家人私下议论,说陈家的四公子,把冲饮天山真香的技艺只传给了母亲一个人,别的人家也曾经争取过,经族里评议,但最终泡出的天山真香口味大逊,卖不出好价钱,也眼红她娘俩这技艺,但又免强扯得上是陈家老太太的仆人,如不交给她经营,又怕影响了茶商来村里买其它茶叶,也就只好放弃了妄想。
两个外姓的女人,每年就靠卖这一季的天山真香维持一年的生计。
因此,陈氏一族人,都念叨瑞雪堂的人心善,把个丫头都能修练成品出茶叶真经三味的行家里手,也给桃园村带来了滚滚茶利。
茶叶、木柴,是当时徽州商人最大的两笔大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