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杀功臣,我是认真的
- 视频剪辑:盘点十大掌权女子
- 与清风无关
- 2695字
- 2022-11-14 15:53:58
第一百七十五章 杀功臣,我是认真的
但凡一代帝王,没有不严格把握军队建设的。
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是从一个小兵一步步走上元帅,最后登上皇位的人。
而且从一次次的战斗中,他更是总结下来了一套自己的军队理念。
这个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最后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一般长在他的内心之中。
在朱元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后,在他将朝中不同的势力进行清洗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军队的改革了。
那么,什么样的军队才最适合大明王朝的现实情况呢?
这就要从最基础的一点说起了。
朱元璋发迹于红巾军,称帝后自然特别重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原统领全国军队的是大都督府,朱元璋任命自己的亲侄儿朱文正为大都督,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后来,朱元璋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于洪武十三年,在废中书省的时候,把大都督府也一分为五。
设立了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所辖的都司、卫所军队。
各都督府只管军籍、军政,没有指挥和统帅军队的权力。
兵部有颁发军令,但不能直接和统率军队。
发生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授上命颁布调兵命令。
经过改革,避免了悍将跋扈、骄兵叛变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了。
不过朱元璋对将领们还是不放心。
后来他又采取分封藩王的制度,把他的儿子分别封到各重要城镇去做亲王,用以监视控制各地的军事将领。
这些分封的藩王按规定都配有护卫兵,少者有3000人,多的可达19000多人。
他们还有指挥当地卫所守镇兵的大权。
遇有突发事件,封地里的卫所守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将领们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
这增加亲王的监军权力,虽然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对此,当时平遥训导叶伯巨看到了其中掩盖的麻烦,他就上万言书于朱元璋,劝他割一时之恩,对诸王节其都邑,减其兵卫,以防将来尾大不掉。
可是朱元璋阅罢奏章,大发雷霆,说叶伯巨离间骨肉,将他逮捕下狱。
朱元璋在巩固加强了其在军队中的绝对权威之后,下决心要在军队的编制和训练上来一番改造。
他认为,历代所实行的征兵制和募兵制存在不少弊端,而对着新的斗争形势,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军事制度。
朱元璋和刘基对历代兵制进行了认真研究,创立了明代所特有的卫所兵制。
其特点是,军籍世代沿袭,实行耕战结合,平时既屯耕,也训练。
是一种武装力量与生产力量相结合的军队,根据这种新的卫所兵制,在全国军事要地设置卫或所,把全部军士都编在卫所里面。
每112人编为一个百户所。每10个百户所,编成一个千户所,每5个千户所,编成一卫。卫和所的首长,分别是百户、千户和卫指挥使。
百户所以下的是总旗,大约50人左右,小旗为10人左右。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有17个都指挥使司,下辖329个卫,65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共约有120万军队。
它成为防御外寇入侵,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维护朱家王朝统治的柱石。
随着朱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昔日与朱元璋,枪林弹雨,风雨同舟的将领,现在成了新王朝的新显贵。
他们斗争成功,官封公侯,爵显禄厚,日子一久,这种新政权与新贵族间的矛盾斗争也就慢慢突出起来了。
开国大将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
他麾下骁将十数人,威望都很高。
蓝玉作战非常勇敢,立有赫赫战功,官封凉国公。
他家里私蓄奴婢假子有数千人之多。他霸占东昌民田,百姓向御史告状。御史官依法提审,蓝玉竟一顿乱棍把他打走。
政府明令禁贩私盐,他却令家人私买云南盐一万余引,进行走私活动。
他北征归来,守关将士因为没有及时开关迎接,他竟纵兵毁关而入。
这些勋臣宿将们的腐化堕落,严重地妨碍了朱元璋统治效能的提高,而功高震主,更威胁到皇权的集中。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对蓝玉这些功臣开始展开了无情的镇压。
朱元璋原准备封他为梁国公,后来为使他头脑清醒点,又改封“凉国公”;在赐给他的“券”上,还专门把其过失刻在上面,令他鉴戒。
之后,朱元璋又要他告老还乡,坐享清福,但蓝玉并不知趣,不肯激流勇退。
不久,蓝玉生擒建昌卫叛帅月番帖木儿,威焰愈盛,一心想升爵。
可是朱元璋反而冷眼对待他,并不理会这一切。
皇太孙册立后,朱元璋召冯胜、傅友德归朝,令他俩兼太子太师,却仍然命蓝玉兼太子太傅。
蓝玉气愤地宣嚷:“难道我就不能做太师了吗?”
,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说他和曹震等计划在朱元璋外出打猎的时候乘机劫驾。
朱元璋得此信,即命锦衣卫发兵掩捕。
朱元璋亲自审讯,继交由刑部锻炼成狱。蓝玉被砍头,并抄斩三族。
凡与蓝玉有接触的朝臣,列侯通籍,坐党夷灭。蓝玉案先后诛杀15000多人,把军队中功高位显的元勋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除胡惟庸、蓝玉两案外,所剩无几的功臣也先后以各种罪名被赐死、鞭死或砍头。
徐达是被朱元璋列为开国功臣第一,他生背疽,这病最忌吃蒸鹅。
朱元璋在他病重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
徐达知道皇帝是在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鹅。
没有几天,徐达就辛酸地离开了人世。
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先后被处治。
这样,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聊聊无几。
只有汤和这个和朱元璋同村长大的放牛娃,知道老伙伴现在对老臣宿将不放心。
他就主动交还兵权,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终身。
李景隆、郭英也是因早早归还佃户、田庄才免遭杀身之祸。
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搞得朝野内外,人人自危。
当时的京官每天早晨入朝前,总要同家人诀别,交待后事。
到了傍晚能平安回来,全家庆幸,又多活了一天。
朝臣们也渐渐摸透了朱元璋的脾气,要是这天他把玉带按在肚皮底下,准要杀一批官员,满朝官员见状就面无人色,任凭发落。
要是朱元璋这天把玉带高高挂在胸前面,大家就松口气,暗自庆幸。
后来杀得朱元璋身边竟没有替他办事的文臣武将了。
他想出了绝招,让“罪犯”们戴罪办公。
这么以来,大明初期有带着脚镣坐堂审案的御史,有挨了八十大板回原衙门办事的朝臣。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朱元璋这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滥杀功臣的做法,太子朱标看后非常难过。
他主张讲仁义,少杀人,君臣和睦相处。
他对朱元璋说,“父皇杀人太滥,怕要伤和气。”
朱元璋听罢,当时也不作声。
第二天,为了讽喻太子,表明隐衷,他故意把一条长满刺的棍子放在地上,让太子拾起来。
第三天,朱元璋见太子朱标面露难色,便说道,“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
朱标回答,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闻言怒发冲冠,举起坐椅朝太子打去,太子只好慌忙逃走。
朱元璋以猛治国的策略,自己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他行将告别人世的时候,曾下令后人不准学习他这种做法。
他说,这套办法只是权宜之计,以后的新皇帝绝对不能照抄照搬,而是按法律办事。
他希望在他之后,大明朝能尽快步入封建法制的轨道,尽快出现一个繁荣昌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