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城市管理的实践:发展中的浙江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 吴坚
- 3516字
- 2021-10-22 19:24:39
第二节 城市管理机制创新探索
随着城市建设与规模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的内容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市容环境等多个领域,城市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者的任务变得日益繁重。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现有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浙江省各地多元互动的“大城管”格局尚未建成。一般城管部门负责行政执法职能,但相关的审批、监管等职能仍由其他相关行政部门行使,这种模式存在多头管理、人为分权等问题。在实际管理中严重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城市管理资源没有实现有效整合,以致“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环节脱节,城管部门始终处于被动执法的局面。
在新形势下,城市管理者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城市管理中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研究为普通市民、城市管理内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政府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探索建立符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际城市管理实际的新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推动新型城市管理水平的跨越,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推进城市管理由“小城管”向“大城管”的转变,建设符合新型城市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
(1)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制订数字化城市管理以及智慧城管的发展规划,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综合运用地理网格、地理编码、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建立问题发现、问题上报、问题派遣、问题处置、问题处置反馈等闭合业务流程,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流程再造,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功能。
(2)建立责任明确的城市综合责任管理机置。以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为载体,将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街面秩序、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对象分为事件和部件两大类,明确每一个部件、事件的责任管理单位,并且明确事件、部件问题处置的工作要求,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处置任务,建设部件、事件数据库,形成一整套透明化的城市管理责任流程,确保城市管理事部件事事有人管。
(3)建立高效高速的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制。由于当前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普遍缺乏信息沟通和有效的协作机制,建议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等相关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建立资源共享、信息沟通、问题协商、协作配合等工作机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重大问题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各部门紧密协作,使“事先、事中、事后”管理环节能够有机结合,切实提高管理实效性。
(4)建立合理的城市综合管理考评机制。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量化的城市综合管理评价机制,由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中所有的城市管理信息、流程都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在服务器中,指挥中心通过服务器中量化的城市管理数据,建立起以综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分析、考核评价和绩效评估体系,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处置单位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能等进行综合考评,结合抽查督察、群众评议等方式,按照“管理定额化、定额考核化、考核日常化”的原则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定期考核,并将结果在主要媒体中进行公布,并报送区主要领导。有效避免了突击式、抽查式的考核评价制度,从而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城市管理的现状,有效提高了考核评价体系的精细化。
二、推进“粗放型管理”向“管理精细化”转变,建立与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
(1)研究制订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需要,拟草城市管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城市管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指导。要将便民菜场、停车场地、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景观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到城市管理规划当中,提高城市管理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2)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体系。针对城市管理缺乏具体操作性标准,一些难点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情况,加快制定城市环境噪声油烟污染管理制度、城市亮化管理制度、道路摊位管理制度、人行道停车管理制度、修车行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管理的要求、准入门槛、配合协作等方面作出规定,使城市管理有据可依,比如对修车行业制定管理制度,在审批准入时,将修车房屋、配套设施等情况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从源头上把关;在日常管理当中明确交通、工商、城管等部门职能,建立执法协作机制,使城市管理运行更加顺畅。
(3)大力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将城市管理的要求,转变为“网格化”管理的标准。加快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把管理力量沉到基层去,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产生问题的根源,提高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效率,把管理效果体现在为民服务上。
三、推进“城镇属地管理”向“垂直统一管理”转变,建立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城镇一体化管理机制
(1)理顺城镇城管体制。针对城镇城管多头管理的问题,明确城管执法局为执法管理主体,城管执法、日常管理、队伍管理等由城管执法局统一领导,城管队伍由城管执法局统一调度,人员经费由市财政保障。明确当地政府管理职责,妥善处理好属地与条线之间的关系,形成条线管理为主、当地政府配合的运转机制,实现城镇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2)完善城镇管理网络。加大城镇城管队伍建设力度,实现城镇管理全覆盖;加大对城镇城管力量和装配的倾斜,充实城镇城管队伍力量和装备力量。完善城镇城市管理的督察制度,加强考核监管,规范管理行为。
(3)大力推进城镇管理标准化。针对当前城镇管理缺乏具体要求,城镇环境差异较大的情况,积极探索城镇管理规律,制定城镇环境管理标准,对道路环境、广告设施、建筑施工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使城镇管理更加规范。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加快建立便民设摊场所、信息公告栏、停车场地,为疏导流动摊贩、群众发布信息和停车提供方便。根据城镇管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整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四、推进“政府型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转变,建立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多元互动型管理机制
(1)完善群众引导和参与机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深入到社区、城中新村开展创新城市管理宣传活动,引导城市新居民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自觉融入到新型城市生活中来,同时遵守城市管理各项规定。适时组建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有条件的开展城管体验日、体验周活动,让城市居民亲自体会城市管理工作,达成城市管理的共识;并对出台的城市管理新政策新做法,开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活动,激发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为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探索城管行业服务机制。加强城管服务协会指导,扩大社会的参与面,加强与户外广告、市场建设、市政管理等各行各业的沟通联系,了解行业需求和愿望,积极推出服务措施,帮助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加快行业发展步伐,推进行业自律。通过政策优扶等途径,着力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户外广告等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提升城市管理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
(3)积极引进市场化机制。根据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有关规定,总结城市“牛皮癣”、道路横幅市场化管理经验,研究探索户外广告设置、亮化设施设置、停车管理、噪声油烟污染鉴定等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在城市管理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率,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
五、推进“管理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建立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队伍管理机制
(1)完善疏导和服务机制。坚持服务优先意识,进一步规范便民菜场、便民摊位管理,在不影响环境和交通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便民设摊区域,引导本地农户和新居民设摊经营,解决群众谋生问题。通过开展城管执法服务年等活动,通过民主恳谈、走访联系等途径,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推出扶贫帮困、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展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
(2)深化城管队伍规范化建设。制定城管执法规范化用语和举止规定,明确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切实规范执法行为。深化法制建设,对行政执法的程序、文书、证据、自由裁量等作出更加详细的规定,探索建立违章行为处理中心,对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实现调查与处罚相分离,确保公正执法、规范执法。严格落实罚没物品透明化管理规定,罚没物品当场开具单据,公示罚没物品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完善定期培训制度,实行学分考核制,加强政治理论、业务能力两方面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健全监督机制。在现有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监督方式,通过对执法车辆GPS定位、视频监控、社区监督员等制度,强化对执法管理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查处问题。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事、以纪律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