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禅即意:大成拳学讲习录
- 于鸿坤
- 3633字
- 2021-09-24 18:47:14
3.都是用中
会站桩,就会推手,就会试力,就会摩擦步,就会断手。
站时身要挺拔,全身关节都有弹性,脚着地也有弹性,脚只跟地挨着,不要踩实。
脚若踏空便不是对敌,只是跟对方连接起来,连接的部位和全身所有的关节是相同的,不丢不顶。跟对方接触的时候,自己还是处于关节灵动的状态,因为连接,所以对方的身体便成为自己身体的延伸。如果对方所有的关节也有弹性,双方便贯通了,这样便谁也打不了谁。不过,很多人的关节都没有弹性,所以两人循环的链条就不贯通了。就像火车轮子一样,前面有障碍,轮子就碾压过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气贯劲来打通障碍,便是这样来打击对方。
这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是有形的,难的是有形其实无形,难在中不能丢。大家往往在注意动作上的循环时丢了中,可当作意于中之时,推手的动作又很难做好。所以,要把心意住入禅境,就要有心法。
【谈批】这段拳理是说克制对手之道。我处于中,倘如对方亦处于中,那便无可比试,所以,两高手比试,拳未出便已成和局。但对方不能住入中神,那亦不需比试,拳未出便胜负已分。
在多伦多,我有一个弟子是咏春高手。我要他跟鸿坤搭桥,刚一搭,弟子便立刻缩手投降。他对我说,他的气和形都已失去控制,根本无法出桥。这便是他的全身关节没有弹性之故,幸亏他亦是高手,所以才不会盲动,我判为打和。
大成拳的守中用中,来回都是中;形意拳是主动的中,用自己的中把对方的中夺了;太极拳不是夺对方的中,而是将对方的中归为自己的中,让对方没有中。都是用中,太极拳是以被动化为主动,形意拳是以主动来制夺对手的主动,出发点不一样。这是形意拳和太极拳的根本差异,一般人难以理解,多是拿动作来分别形意与太极。
【谈批】必须心气无二然后才能夺取对方的中,太极用的可以说是巧意,由巧来将对方的中归入自己的中,所以不能说是完全脱离作意。由于心与气尚未能绝对无二,学太极未能入意的,往往便沦为巧劲,那便跟心气无二相差得更远一些。假如太极能融入心气无二,亦即毫无作意而能将对方归中,那便真的是道佛相融的境界。
推手时,通过接触点连接对方的中,这个动作上的循环就像万象轮,虽然万象,但始终有个中。这是原理,中的层次却有三个:一种是实的转,但很笨重;第二种是跟水一样的转;第三种是空的转,你一摸就摸不着了,跟空气一样,跟你就没有关系。
用实中时不是间架,实的能转对就很好了。因为你用的是中,不是用间架。
过去练的推手都是用间架,看谁有功夫。
接触点上的压力要不断不住。身体送着手走,送到手不走了,身体再回来,一点点都不用形了。回来的时候,对方拳落到自己身上,就让对方落不住。手臂回来的时候,自己的中是瞄着对方的,弹性不丢。
【谈批】意入于中,可以说身上根本没有落点能为对方所乘,自己却可以适应对方的中来夺取,此时意不在对方的中,只是觉知对方的中。看西洋拳比赛,其实每个拳手都有他自己的中,可是比赛者却只知发招发劲,而不知自己的中何在、对方的中何在,那便是心与意分离,因此意与形分离,一拳便是一拳,一脚便是一脚。倘如中国拳手能学到形意的夺中,肯定所有拳赛冠军都是懂心气无二的拳手。
身手关系处理好了,就成为这种弹性的状态、中的状态;然后,自身的身手关系以及跟对方的身手关系也要处理好。
当手臂过去时,是用身体送手臂出去,手和身体的距离是不变的。身体把手臂启动起来,但身体亦同时不要过去。就像拉送绳子一样,让绳子过去,拉过来送过去地循环。这样对方就像踩在沙子上一样。
那是什么感觉?孙禄堂先生说是“沙地立杆”,稍不注意就倒了。站桩就是练这个“沙地立杆”。不只是脚上的感觉,身上所有的地方都是这样,有如沙地。对方一摸你的手就像站在沙子上,摸不着他的心就变了,他的心变了,我的这种“沙地状态”就出来了。
普通人推手只是肢体上的动作,现在是你的神气参与了,这样就多了很多东西:一是意要扩大到对方身体背后,通过他的身体直至远处,有如他不存在;二是手别紧。对方越用劲,你的手越没劲;三是意与气的通道要自然,不能夹着。要自然地松着落,没有形。回来时,帮助自己蓄力,跟沙子一样无为蓄力,不能主观地蓄力。此时手不能实,意不在手上,而在对方身后的远方。
两个人的循环是一个东西,如果对方身上哪里不通,双方形成的链条就断了。对方是死的,你自己在活的状态,你就像葫芦在水里一样,没有死点,对方按不住你,他就硬了。
【谈批】这里所说的状态与心气无二的“还气”相通。还气是心气去到远方,蓄纳大自然的元气归还心中,在拳理上便是夺中之道。本节所说即在于此,所以气场要大,身手要松,意与气的通道要自然,这都是“还气”的要点。也可以说,“还气”其实是“夺气”,“夺中”其实也是“夺气”,对方心变气便被夺、中便被夺,这样来适应对方任运而夺,是微妙的法门,与力无关、与劲无关。
推手的能量是自身放松以后用神气。人们往往把有形身体的能量用出来,无形的、神气的能量却用不出来。太极拳讲阴阳吞吐,把对方融在自己身上。没有来回,去是这样,回来也是这样。没有前后、左右,就是这个过程。回来、过去感觉都没变,就要住在这种状态。
【谈批】说推手,似乎有形,其实是无形而成形。
推手只是变换了一种形式,从头到尾都是站桩的状态,只是把站桩的状态扩大化。用这个状态,就是练这种状态。站桩容易进入这种状态,推手难一点,情绪、面子等很容易掺杂进来。
现在说的是自己人在推手,如果有外人,瞬间就拉回去了。因为平常推手,很容易参进来别的东西。自己如不用力,对方就用不上。我们这里推手,不用力,没有输赢。
必须把两个人连接为一个人,把对方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首先要不对抗,其次是还要有中,用中往、过、迎。此时手臂的形做大了,动作做大了,这样自然而然显得有形。倘如动作做小了则不似有形,然而都是活泼泼的,没有作意的轨迹与路线,只是根据对方的劲力与虚实而随变,不是自己作意而变。
【谈批】“还气”的功能即在于此,要练习“还气”,先要练习“随气”,所以本节所言,其实与大圆满道相通,随气、还气合二为一,便有本节所说的拳理境界。
肩膀不容易松下来用,是因为不会用胯。胯松,肩膀就松了,要掌握肩膀与胯的关系。来回都是用中。对方有上下左右前后,自己要随气,而不是用自己的惯性来随形。随,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随应对方的虚实,成为自己进攻的虚实。所以,不是自己想怎么样,而是先让对方想怎样。当能把握随顺时,便是“中神”,意、气、形随顺而动。要知道,随,就是不执着、无我;顺,就是进入神气的通道。
王阳明《传习录》说“见块逐块”、“见块逐物”,狗来咬人的时候,人扔块砖头,它咬砖头去了,把咬人这事忘了。人也是一样,一搭手时,如果意在于手,那便有如狗咬砖头,那就把身体掉了,把中神之气掉了,那便如“见块逐块”。
【谈批】能随气便是“见块逐物”,因为所随的不是那个块;不能随气便是“见块逐块”,见到砖头便咬砖头。前者心神不失,心不变动;后者心随形转,所以失中。不失中即能夺人之中,若失中即为人所夺。
意和形要分虚实,不光是在形上分虚实,这样,当形与意双运而见虚实时,那便是形与意的临界状态。
以对方的意为意,自己没有意,借对方的势,用对方的势。推手不随自己的想法,而是随对方的想法。这时,所谓落到实处,就是对方有多高你就有多高,对方有多低你就有多低。对方左,你就左;对方右,你就右。对方不想出来,你就不让他出来。这些都是“随气”。假如对方出来了,你就不让他回去,这样就是“还气”。
【谈批】本节拳论直接与心气无二相通,对方动而不出,所以可以“随”;对方出形,我因应而“还”,他的形就受到控制。
守中用中,中道就不是对抗了,他出来的东西你能接上。大家都说随缘,随缘是什么意思?缘是什么,就是背后的东西。他跟你唱反调,你要搞清楚他的背后是什么,你要找那个东西,就像两个人推手,一个来回是一圈,这个点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对方身上,这样就清晰了,这样才能在无我、不执着的状态。你一执着,这个圈就不转了,就落在那个点上了。不管这个点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对方身上,都是你自己形成的,这样才能把事情完成落实。
王芗斋先生
【谈批】这段拳理非常精彩,不是对抗,可以说是随缘。随什么缘?随着形的背后所藏,也即是并非随形。只能用形,中神便弱,所以便只能以形为我。我却不同,无形则无我,对方根本找不着落点,凡有所落,皆如落在沙中。因此,不能执形,无论落点在自身或他身,因为这个点已由自己的中神控制,所以都可以落实,而不是“沙地立杆”。
晚上睡不着就享受这个睡不着,不能一意要自己睡着。若心神自然,那么,我睡不着也会像比别人多休息了几个小时。要享受这个休息,而不是追求那个睡眠。这便有禅修。因此,最简捷的心法是心不作意。只需相信自己自然的心,相信立禅站桩,并将其扩大,例如扩大到推手等。这便是密乘所说的“心性休息”。
【谈批】提到“心性休息”,便需知道我们的心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烦乱中动,所以要休息。心能休息,气亦休息。所以,要动起来便可成为心气无二的一发而动,此如大地忽起沉雷,亦如火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