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吹来的时候(第2辑)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4251字
- 2021-09-24 18:38:12
书写历史的人们
王荔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呀,我可没看出来……
当盲艺人刘红全像古希腊的荷马一样,常年游吟在太行山区,激越地倾吐着心底的愿望时,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位动物行为学博士叩响了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大门,那是2004年秋季一个平常的午后。
接待王靖宇博士的是李扬理事长。
“我……我想搞导盲犬……”王靖宇这样说。
“我非常赞成。”李扬这样说。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知道国外有专为盲人服务的导盲犬,一直希望中国在这方面会有发展。
同一个愿望的相遇,同一个思考的碰撞,同一个理想的携手,谁能精确地估算出它所蕴藏的能量?
当时我正在协会办主持工作,接过了协助筹备这件事的光荣任务。2006年3月,几经修改和审定,由我起草、李扬理事长签发了给中残联的《关于在大连设立全国导盲犬培训基地的请示》。该请示简要介绍了导盲犬的价值以及国外相关的培育、训练和使用情况,汇报了作为全国首批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的大连,自2004年开始对导盲犬进行培育、训练、选拔与培训方面的工作,详尽地描绘了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提供服务的美好前景,表达了申请在大连设立全国导盲犬培训基地的愿望。
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2006年5月15日,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批准,由大连市残联和大连医科大学共同组建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正式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吕世明,中国盲人协会常务副主席李伟洪,辽宁省残联领导,大连市政府、公安、卫生系统的领导,大连医科大学领导出席了挂牌仪式。
在浪漫之都、在美丽的星海湾畔,中国导盲犬事业从此横空出世、扬起风帆。
作为全国第一个导盲犬基地,以“为盲人找回另一双眼睛”为宗旨,基地不仅开启了一段跨越以往的斑斓岁月,而且为中国的导盲犬事业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成功范本。凭借这个舞台,这里的人们也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2006年11月2日至15日,基地培养的导盲犬“石头”首次亮相北京第三届国际信息无障碍论坛,获得“碰头彩”。
导盲犬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在训练导盲犬
2007年1月,央视五套“奥运档案”摄制组到基地拍摄采访,不久,基地又接受了“科技博览”、“绿色空间”、“走近科学”、“开心辞典”和“鲁豫有约”等重要栏目的宣传采访,大连导盲犬基地进入了亿万中国人的视野。
2007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切接见基地负责人王靖宇教授及训导员姜丹。
2008年9月,基地培训的导盲犬“Lucky”与奥运冠军平亚丽等人在残奥会上的优秀表现,惊艳全场。“Lucky”还与它的三名同伴一起登上残奥赛场,为国争光。
2008年10月,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来基地拍摄导盲犬专题节目。
2009年2月20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副主席吕世明一行来到基地,了解基地建设和导盲犬使用情况,充分肯定了基地的工作成绩,并提出深切的希望。
2010年,大连导盲犬基地受邀上海世博会,来到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为残疾人设立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展馆——生命阳光馆,导盲犬“妞妞”与“黑黑”展示风采,与盲人舞者一起《去看春天》。
历史对于旁观者,有时仅仅是一段故事或传说,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激情、感动与喜悦。记得在协调导盲犬飞抵七运会之前,王久胜副理事长对我说:“让大连导盲犬坐客舱出门,这是必须实现的结果,至于如何实现,你想办法去!”我跑到南航大连分公司,见到了办公室主任王新元,充分说明了导盲犬坐客舱的必要性。也许是我的执着打动了王主任,他将此事作为第一要务报给了总经理杨建新。作为航空界的高层,杨经理清楚此事对国外许多航空公司来说不是个问题,但是国内尚无先例,中国乘客对导盲犬了解甚少,他们不满意怎么办?做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杨经理组织召开了各部门负责人会议,请大家发表意见。众说纷纭,其中负责客运任务的部门担心惹起乘客的意见而坚决反对。为了给僵持的局面打开希望之门,我与王靖宇教授沟通后,与训导员一起带领“沙沙”到南航“面试谈判”。经过三次协调会后,杨经理决定要做这件事,从调整机型、合理安排座次、掌握服务技巧、适当增加空保人员等方方面面制定了详尽的措施,还选派了精英机组,由曾为西哈努克亲王驾机的赵广智副总经理担任航班的机长。
2007年5月10日,训练有素的“沙沙”,乘坐CZ6125号航班从大连起飞,成为漂亮的空姐们争相与之合影的中国第一只坐客舱的导盲犬。
到达昆明的当天晚上,在观看了“沙沙”的简单表演之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汤小泉理事长对吕世明副理事长说:“要利用残运会的一切机会宣传好导盲犬。”之后,在云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大会上、在昆明市盲聋学校里、在七运会开幕式彩排中、在数百家新闻媒体的镜头下,来自大连的“明星狗”又一次在全国“扬名立万”。
“残运会之旅”的广泛宣传,奥运盛会的精彩呈现,让公众对导盲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把辛勤耕耘着导盲犬事业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推到了国人的面前,更开启了中国残疾人福利事业爱心助残的新篇章。
还是在七运会期间,邓朴方主席说:“2008年,会有国外视障人士来北京参加残奥会,我们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外国朋友在我国期间的出行安全。”回良玉副总理说:“我们应尽快同相关部门做好衔接,尽快出台有关导盲犬的法规,中国一定会与时俱进。”
2008年4月24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公布,自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其第七章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导盲犬可以出入公共场所。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层面对导盲犬做出规定,为进一步推进导盲犬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2012年8月24日,大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大连市残疾人保障若干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便利。
中国导盲犬事业从无到有,从立项到立法,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就是中国精神、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中国1300多万视力残疾人从此拥有了堂而皇之地使用导盲犬的权利。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大连导盲犬基地被国内400多家新闻媒体以各种形式报道,路透社和《中国新闻》(英文版)等境外媒体也做过宣传,同时还得到了澳洲、日本、韩国等同行们的关注。
2008年春,作家刘洪庆受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委托,采访了大连导盲犬基地,写出了饱含深情、熔铸情怀的《导盲犬之梦》一书。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地宣传中国导盲犬事业的纪实文学作品,全书13万字,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感人至深。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以《导盲犬,人类的好朋友》为题,为该书热情作序。吕世明说:“从《导盲犬之梦》,我们看到了我国导盲犬工作不平凡的起步历程,看到了一群为导盲犬工作辛勤奉献的人们,看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导盲犬事业的快速发展,刻进了我成长的年轮,也形成所有为之奋斗和奉献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王靖宇教授,不善言谈,但踏实做事。是他,首开中国导盲犬培训之先河,从而一举改写了“中国动物史”和“中国助残史”,乃至“中国文明史”。他贫穷又富有,为了基地建设曾经倾其所有;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毅然谢绝了来自国外的数百万资助。他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也感染了很多人,使越来越多的人都无怨无悔地投身于这一爱心事业。
有人说,没有王靖宇,就没有中国导盲犬事业的今天。而王靖宇却说,没有大连这座爱心城市,没有那些默默奉献的爱心人士,就没有中国导盲犬事业的今天。是这些可爱的人们用创造历史的气魄穿越时间的清醒和澎湃深广的爱心,扛起了一件“国家大事”。
培训导盲犬,第一步需要将幼犬送到家庭寄养,以进行社会化、家庭化的培育,一年之后,再回到基地培训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
家庭寄养阶段如同幼儿的早期教育,各种要求与繁文缛节绝非饲养宠物那么简单。
吕婷婷,一位美丽而慈祥的小老太太,领养了“J宝贝”(她对杰克逊的爱称),一只45天大的拉布拉多犬。J宝贝由顽皮到懂事,吕阿姨付出了很多心血。后来,吕阿姨得了重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不得已把狗狗送回了基地。她对工作人员说:J宝贝还有使命在身,我虽然不能照料它了,但它的狗粮还有医疗仍旧由我来负责。后来吕阿姨不幸走了,但是她一定会永远拥有人们的敬意,拥有J宝贝湿答答的吻。吕阿姨与J宝贝在海滩上奔跑的身影将也永远定格在天地人间。
如果你有机会读到驯养员们的工作日记,触摸那些爱意融融的摹写导盲犬的文字,你就会深深感动于其中流淌着的真切情感和深邃的爱心。
我生活的城市——大连,依山傍海,环境宜居。每天清晨,推开窗户,浩浩碧波就会从心田漫过;夜晚,也会有阵阵槐香洗涤肺腑、澡雪精神。是我的这些浪漫、忠义又开朗的同胞,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训导员,发展了一个个优秀的寄养家庭,让王靖宇教授把导盲犬事业放心地托付给这个享誉“大义连城”盛名的海滨都会。
年轻的训导员有:宋雅楠、姜丹、周晓雪、高丽波、黄鹤、崔香、孙显龙、刘爱坤、郭兴霖……
更年轻的训导员还有:王明岩、王庆伟、王鑫、唐闻泽、刘艳春、张家鑫、王林……
优秀的寄养家庭有:王文庆夫妇、曲玉英夫妇、关维夫妇、吴仁瑄夫妇、鞠占涛、李惠军、李晶……
大连医学院的周令教授几年来为基地寄养幼犬6只,刘剑老师为基地饲养种犬和幼犬5只;高燕红给基地寄养幼犬6只……
还有数百人的志愿者队伍,数千人的义捐人士,数万人的拳拳爱心,狮子会与导盲犬基地的不解之缘,无数爱心人士的援助之手……
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并且一直在延伸着、铺展着,续写着一个城市文明而时尚的人文诺言,并让一切后来者肃然起敬。
目前,中国导盲犬正在服役的有72只,生活在寄养家庭的有24只,在基地接受专业训练的有50余只。这些数字离基地的远景规划还有很大的距离,与基地“爱心、责任、行动、光明”的美好愿望还有很大的距离。
王靖宇教授多次说过:中国导盲犬大连基地的成立不是出于我个人的行为,中国出现导盲犬是历史的必然。每次他这样说的时候,严肃得就像美国作家迈克尔·哈特在论证“大多数的发明都是其时代的产物,它们的问世带有必然性”。
从2004年的以课题形式立项和展开研究,到导盲犬基地的成立和出色的工作;由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城市质朴的爱的坚守,到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积极参与,由默默无闻到风生水起,其电光火石般强势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将从国际坐标重新定位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信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飞速发展的辉煌历程,会有更多的“刘红全”们在导盲犬的带领下,穿越黑暗,迎接光明,品尝山清水秀,触摸鸟语花香。
导盲犬,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的一种新元素,一脉新基因,一缕春风,一曲浩歌,一道彩虹。
【作者简介】
王荔,大连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主任。